就在坐下来整理昨晚阅读沙龙分享会资料的时候,看到向以鲜老师在沙龙群里闪亮登场的 个亮相,出手就是一个红包,作为分享会主持人,当时都没来得及去抢,满怀好奇,想看看向老师的红包里有多少银子,点开,竟然是一个没人抢的红包,哈哈!有三块多钱钱哦!
在朗诵家冯耀先生的朗诵声里,《胡姬、侠客或诗人》一一闪现,他们太过遥远,也不知哪一个更真实一些。至于《存在之上的脸》,朦朦胧胧,也没有看真切,“世间的真谛”和“落日的耳垂”好像有些关系,又好像关系不大,读诗与赏画,疑有共通之处,似与不似间,刚刚好。蒋蓝先生说:“冯耀刚才这个读法就足以证明,他读了很多首诗(向以鲜的),向以鲜的诗歌不但是可以看的,也是可以诵读的。这恰好是我们四川很多很多 的诗人所不具备的,他们很多人的诗是只能看,而不能读”。
蒋蓝先生的诗评,一开口就是一个“酷”字了得,“好诗就要酷”,怎么个“酷”法呢?那肯定就是要摆pose了。蒋蓝认为,向以鲜老师的诗歌pose分三个阶段:作为八十年代的第三代 诗人是pose的起式,诗歌之船开始扬帆了!进入九十年代,pose开始出现一个转折和沉积期,在这个沉积期中,学术的准备、思想的准备乃至语言上的准备,为后来的诗歌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石。到二十世纪初,一个复出的pose摆了出来,到近期,诗歌pose又出现一种大的变数:指心见性,返璞归真。所以蒋蓝认为,向以鲜的诗歌pose出现了三次比较清晰的变向。诗歌pose随心而动,能不“酷”么!这样的“酷”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学得来的。
关于向以鲜的诗歌特点,蒋蓝用了三句话和一个形象的词来说出:一是诗歌的干净之美。向以鲜的诗歌语言具有一种象巴蜀石刻一样的刀路,犀利、深刻,具有一剑封喉的气势。二是学养之富。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分子的写作,但又出乎其外。三是哲理之深。这种哲理不属于绕开诗歌的另外一种所谓“旱地拔葱”式的哲理提升,就像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如盐溶于水”,他的诗歌里浸淫了非常深的哲理,一如黑客君临。这种写法在整个中国第三代诗歌里,包括当代四川诗歌里,较为少见,思想的深刻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我有一个形象的词,便是“桶底脱”:禅宗把“无明暗室”或“无明长夜”形象地比喻为密不透风的黑漆桶。禅宗用“桶底脱”表示智光透入,豁然大悟的境界。能够在写作和阅读中顿悟,实为不易啊!这是一种典型的来自于古蜀的智慧,它要打穿生活的表象,甚至于可能要逃脱语言本身对这个词的束缚,这一点向以鲜做得非常到位,四川的诗人们很难企及这一程度。
分享会上,蒋蓝先生还朗诵了向以鲜的诗《简单》,他充满磁性的声音大收欢迎。蒋蓝先生还对向以鲜的《白鹭》这首诗进行了解读,从古蜀国的“圣动物”说起,白鹭还是唐诗中的天空打开者, 落脚在了“比白骨精还要白”的修辞问题上,他说:“这是一个奇妙的隐喻,彻底脱离了物理性。这就是好诗人!”
一个半小时的分享会气氛非常活跃,大家踊跃发言,欢声一片,但宴席总有散场的时候,我们一起期待明年一月的分享会吧。在此特别说明一下,我们的分享会因为是在网络上进行的,因此参加者没有地域的限制,只要你是地球人,只要你能上网,都可以和我们一起分享哦。
提前预告一下:本月30日,在成都宽窄巷子,阅读沙龙有一个线下的活动,欢迎朋友们参加!
豹子头推荐:这本书曾获得年四川文学奖,它采取跨文体写作的方式,透过一个三流人物唐友耕的踪迹,展示了一段晚清的西南历史画卷,它可读性很高,目前网上已经售缺,豹子头尚存有少许,不舍得随意卖出,赚声吆喝,心满意足。
作者:蒋蓝
出版:云南人民出版社
豹子头福利:喜欢作家签名本并加盖私章的朋友,请添加豹子头个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ia.com/nrzz/11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