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王绩是唐代第一位真正的诗人。打住!估计很多网友会问:谁是王绩?
别说我们不知道王绩是谁,就连明代的杨慎(老版《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就是这位老兄的杰作)也为王绩打抱不平,他在《升庵诗话》中说:“王无功(王绩,字无功),隋人,入唐,隐节既高,诗律又盛,盖王杨卢骆之滥觞,陈杜沈宋之先鞭也,而人罕知之。”
不知道王绩情有可原,不知道王勃那就不能原谅了。王勃就是那个写“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神童,王绩是王勃的叔祖,也就是王勃爸爸的叔叔。
王绩还有一个很厉害的哥哥——王通,隋朝的一位大教育家,人称“文中子”,他与老子、庄子、荀子、扬子并列为“儒学五子”。隋末唐初的许多*治家、文学家都是他的学生。
王通、王绩、王勃,被人称为“三王”。写到这里脑海里突然蹦出一个超牛的“王炸”组合。
1
公元年,王绩出生在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的一户王姓大族,家人给他起名为绩,希望他长大后能建立不朽的功绩。
王绩出生在一个六世冠冕、书香门第之家,是一个实打实的官N代,光这一点就羡煞很多人,关键是王绩还聪明好学、博闻强记,
从小就有治世胸怀,为了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饱读经书、学习天文占卜、习武练剑,精通甚广,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你说气人不?
王绩十五岁时,游历京都长安。当时的长安城里名流俊士如云,有才华权势的人数不胜数,其中最有权势的是越国公杨素,他不仅是位身经百战的大将*,还是位著名诗人。
王绩决定先拜见这位权倾朝野的大腕杨素。
当时杨素正在家中举行party,玩得正嗨时,听仆人说外边有个非常俊美少年郎求见。
杨素扫了一眼仆人递过来的名片——王绩,没听说过啊,正打算让仆人把他打发走。
坐在旁边的文坛领袖薛道衡告诉杨素,王绩是王通的弟弟。
杨素不好驳薛道衡的面子,加上王通又是当时的大儒,便吩咐仆人把王绩叫过来。
杨素瞄了一眼王绩,想把他打发到角落里坐着去。
面对杨素的傲慢,王绩很淡定地说:“越国公啊,我听说周公礼贤下士,对有才德的人非常尊重。如果吃饭时来了客人,他会赶紧把嘴里的食物吐掉,起身快步相迎。如果正赶上洗发,他会马上停下来,手握湿漉漉的头发,前去迎接,从不敢冷落天下贤士。周公的地位那么高,尚且如此的谦和低调。如果您想要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一定不要傲慢地接见前来求见的天下之士。”
此言一出,令在座的人都倒吸了一口气,心想这小子吃了熊心豹子胆了,竟敢这样顶撞越国公。
全场瞬间陷入一片寂静之中,只能听到砰砰的心跳声。
当时宋国公贺若弼也在宴会之中,听到王绩谈吐不凡,赶紧起身打圆场,对众人说:“王郎是御史王度的弟弟,早就听王兄夸奖过他,今日能在此相遇,真是三生有幸。”便邀请王绩入座。
贺若弼转过脸对杨素说:“王绩是当今孔融,杨公亦有李膺的胸怀。”
杨素受到了极大的恭维,想不赏脸都不行,于是转变态度热情招待这位俊美少年郎。
于是众人把酒言欢,从历史谈到文章,从文章谈到时务,王绩都能辩论精新,对答如流。王绩一番高谈惊四座,大家都称他为英俊敏锐的“神童仙子”。
后来,众人又谈到王通写的《太平十二策》,在座的众人无不佩服,杨素更是喜爱至极,对王绩说:“贤兄的《太平十二策》,我甚为佩服,虽然文帝未予采用,但确实是为了国家长久打算。”
王绩淡淡地回了一句:“知道《太平十二策》是为国为民,却束之高阁,这是谁的失误呢?”
杨素听后,很是惭愧,不知如何回答,只能尬笑。
当时在座的薛道衡,人称隋朝第一诗人,曾读过王绩的《登龙门忆禹赋》,对王绩说:“王郎文采斐然,今日庾信也,佩服佩服。”
便拿出自己写的《平陈颂》请王绩帮忙修改润色,王绩接过来,默读了一遍,便背诵起来,薛道衡大吃一惊:“真乃王粲也。”
少年王绩在宴会间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雄心壮志,一时之间,传遍整个长安城。
2
隋炀帝大业年间,王绩因为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经考核合格后,被授予秘书省正字的官职。秘书省正字属于国家公务员,行*编制,工资福利待遇还不错,这么好的工作王绩却看不上。
王绩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在朝廷里上班虽好,就是纪律太严,工作气氛太压抑,于是申请下基层锻炼。
经过一番周折,王绩被任命为扬州六合县的县丞(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王绩到任之初,也曾心怀青云志,打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王绩正赶上隋末动乱,各地农民起义接连不断,王绩的理想顿时化为泡影。
既然不能救民众于倒悬,那就借酒消愁吧。天天手不离酒,口不离杯,只顾自己喝酒而不理*务,屡次被人举报。
王绩长叹一声:“如同陷入天罗地网一样,处处都是束缚,我将能到哪里去呢!”
于是,王绩给自己找了一个辞官的理由:“我患了风疾(中风啦)”。然后脱下官服,将所得的俸钱堆在县衙门口,扔下一封辞职信,夜晚划着小船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
天下之大,却无一处可安身立命;朝廷还在,才华却无处可得施展。王绩迷茫之时,写下了《解六合垂还》:
我家沧海白云边,
还将别业对林泉。
不用功名喧一世,
直取烟霞送百年。
彭泽有田唯种黍,
步兵从宦岂论钱?
但使百年相续醉,
何辞夜夜瓮间眠。
王绩为了排解心中的迷茫,开始了漫长的旅行,历时三年,足迹遍布中原、吴越地区,先后游览了嵩岳、少室、箕山、关龙逄祠等名胜古迹,期间写了两篇祭文《祭关龙逢文》、《登箕山祭巢许文》。如果你读一读这两篇文章,似乎会发现王绩的思想非常矛盾:到底是当个匡扶朝廷的忠臣呢,还是从此真的归隐山林?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王绩终于下定决心,要为山河日下的大隋做点事情。王绩决定去河北投奔窦建德,准备试图劝服他,共同保住大隋江山。
他的诗作《在边三首·其二》,大约就写在这段时间内。
羁旅滞胡中,思归道路穷。
独擎苏武节,尚抱李陵弓。
漠北平无树,关南迥有风。
长安知远近,徒想霸池东。
两人见面后,相谈甚欢,窦建德拍着胸脯说:“我虽然起义,但我还是隋朝人,隋还是我的君王,我一定会誓死保卫隋朝的江山。”。
武德四年,窦建德兵败被李世民俘获后,王绩才彻底熄灭了复隋之心,王绩无奈地返回老家山西龙门,开始过起了有诗有酒的隐居生活。
3
王绩隐居山中,转眼间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再不找对象,估计一辈子就得打光棍了。
王绩是一位怪人,他不找婚姻介绍所,也不找媒人,大笔一挥写了首征婚诗,还不忘加上一句:非常勿扰。写征婚诗这种事情,在当时可是从来没有人干过的,王绩一不小心竟做出如此超前的举动来。
山中叙志
物外知何事,山中无所有。
风鸣静夜琴,月照芳春酒。
直置百年内,谁论千载后。
张奉娉贤妻,老莱藉嘉偶。
孟光傥未嫁,梁鸿正须妇。
这首诗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未婚山中叙志》,翻译成征婚启事大概是这样的:
本人王绩,未婚,住在山沟沟里,对山外的世界一无所知。除了这山中的自然风光,我没车没钱只有草屋两间。唯一的消遣就是喜欢在夜里弹琴喝酒发呆。
我觉得人生苦短,应该及时行乐,开开心心地弹弹琴喝喝酒,不管外面复杂的世界。我对妻子的外貌没有要求,唯一的要求就俩字儿——懂我。
这样不思进取,彻底躺平的男人,哪个女人愿意嫁给他啊,跟着他不得整天喝西北风啊。
这首征婚启事贴出去以后,还真找到一个像孟光那样的贤妻。
这位像孟光一样的贤妻也是爱酒之人,而且很有个性,甚至还有点“野”,王绩在诗里把她称为“野妻”“野妇”。这位“野妻”喝嗨了也很疯狂,很可爱,和王绩差不多,真是一对神仙眷侣。
野妇调中馈,山朋促上樽。
——《春庄走笔》
野妻临瓮倚,村竖捧瓶来。
——《春庄酒后》
老妻能劝酒,少子解弹琴。
——《春晓园林》
两个“野人”隐居山中,夫妇二人互爱互敬,都是爱酒之人,这是唐代绝无仅有的一例。
《全唐诗》收录了他30多首诗,其中10多首都曾提到他的妻子。
王绩因此成为唐代诗人中第一个描写妻子和婚姻家庭生活的诗人。
4
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新成立的李唐王朝为了笼络人心,巩固*权,唐高祖决定,征召前朝官员入职。
武德五年,王绩在薛收(王绩三哥王通的弟子)推荐下,王绩以“六合县丞”的履历被征为门下省的待诏。
王绩与新王朝的感情始终是疏离的,他在写给薛收的诗中说“余及尔皆亡,东西各异居。尔为培风鸟,我为涸辙鱼。”对新职位缺乏兴趣。
中央机关待遇还不错,按照门下省惯例,工作人员除了在单位食堂享用一块钱的丰盛午餐,另外还每天配发三升好酒。
有一次,弟弟王静问王绩,“五哥,每天有酒有肉,这份工作干得是不是很开心呀?”
王绩一脸不开心地说道,“哎,门下省待诏这个官工资太低,工作又无聊,要不每天有这三升酒,我早就不干了。”
王绩的上司侍中陈叔达听说此事后,为了能留住这个前朝的才子,大手一挥,特批到,把王绩每天的供酒量从三升增加到了一斗。于是,时人称王绩为“斗酒学士”。
其实斗酒算什么,王绩写了一篇《五斗先生传》,文中的五斗先生就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可是唐朝有哪个机构能日供五斗酒呢?
大唐创业时,王绩没有参加,想升职加薪,想得美!
待诏数年未获提升,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当上皇帝,形势有些不妙。王绩的哥哥王凝,在朝中担任监察御史,弹劾大臣侯君集,牵连到了皇帝的大舅子、权倾朝野的太尉长孙无忌,王氏兄弟也受到了打压。
最后,王绩以脚痛风的理由被罢官了。
文章图片:呼葱觅蒜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ia.com/nryl/12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