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禅让制
强大的开国皇朝必须是实打实的打出来的天下,通过禅让得来的皇位一般不会长久(旧的腐朽因素必须通过暴力手段才能祛除,否则只是换汤不换药)。
比如搞禅让制的王莽,他的新朝很快就完蛋了。
禅让制的曹魏也没有长久。
有样学样得到曹魏皇位的司马氏也没有长久。
南朝的宋齐梁陈也是如此,甚至像受了诅咒一般,杀起自己人来一点不手软。
统一南北朝的隋受了北周的禅让, 也是三十多年就身死国灭。
还有中华民国更是其中的典范,基本上没有流多少鲜血就得到了大一统王朝的地位和权力,这在五千年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如此算来,只有北宋的结局算是不错了,至少它存在了一百多年,北周大将赵匡胤*袍加身,通过禅让的形式建立了北宋王朝(他在宋州做归德*节度使,所以国号为宋)。
可能北宋建立后也进行了近20年的统一战争延续了王朝的寿命。
得到的越容易,反而越容易失去,命运给你的每一项馈赠在暗中都已经标好了价格。
二、定都开封
北宋选择定都开封是明显受了前人的影响,五代十国的五代有四个朝代都把都城定在了开封城,北宋接了北周的班,自然而然的也把都城定在了开封(拿了别人的东西,自然不能做太过分的事,如果是自己打出来的朝代,自然有底气也有能力进行选择)。
开封城无险可守,是个典型的四战之地,北方的骑兵长驱直入很快就能到达*河北岸,只要渡过了*河,那么*河南边的开封城就危险了。
开封的位置偏南,对于控制北边的疆域有点困难,更别说开疆拓土了,宋灭亡后的元明清三朝加一起成为了 的大一统王朝,它们都把都城选在了能及时应对外患的北京,哪怕是我朝,目前的首都也是定在了北京。
开封鞭长莫及的态势,使得朝廷无法有效应对东北方向的辽和金,还有西北方向的西夏,北宋看着很硬,其实就跟那海参一样,一见到少数民族,一摸,是软的,所以大家称秦朝为强秦,称北宋那只能是弱宋了。
那么北宋有没有想过迁都,我猜应该是想过的,但是光想没有用,因为它不具备具体操作性,这与北宋重文轻武的*策有很大关系。
赵匡胤是武将出身,他自然害怕武将也夺他的权,所以对武人的打击和对文人的捧高造成了*事实力的虚弱。
为了防止一百多年来的藩镇割据,赵匡胤把地方的兵力搞得虚弱无比,宋*的主力和精锐主要都被集中在开封城。公元年,全国总兵力接近38万,中央的禁*总人数19万,占了一半。公元年,全国总兵力接近万,禁*总人数66万多,也将近一半,到了小说《水浒传》中的情节,豹子头林冲就成了八十万禁*总教头了。北宋一直将一半的兵力集中在首都,这本身就是不自信的表现(通常古代的大一统王朝在建立之初都是*队人数最多最强的时候,王朝稳定后都会进行*队复员工作,哪里有像北宋这样人数不减还反增的,增了不要紧,关键是没有战斗力)。
庞大的禁*人数使得北宋没有办法离开开封城,因为开封有漕运之便,可以解决部队的给养问题,北宋时期,开封是漕运的中心。宋人有言:“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河渠为主。”
三、先南后北
北宋的开国*事战略就有问题(事实上北宋和南宋的皇帝基本上没有出色的战略眼光:北宋和金合作打击辽国,结果辽灭宋灭;南宋联合蒙古打击金国,结果金灭宋灭,同样的灭国能犯两次,还好没有什么西宋东宋,不然还是要犯这样的错误)。
赵匡胤在开国之时听了赵普的建议?:先南后北,先弱后强(南方的割据势力除了南唐以外普遍比较弱,北边的北汉有辽国撑腰,先不动它)。
用哲学的观点是:要抓住主要矛盾。
如果一开始只捏软柿子,捏习惯了就不敢硬碰硬了,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畏缩不前的思想战略。
假如不趁着开国之威一举催破强敌,等到花了大量时间收拾完弱国之后再去硬碰硬,结局可想而知(?北宋雍熙北伐大败而归)。
如果没有办法解决威胁 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会一直威胁着王朝的安全。
?
?
?
瓦砾坝
日拱一卒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ia.com/nryl/11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