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子

娱乐至死我和娱乐究竟谁是谁的附庸


主笔

许慧婷编辑

陈银儿

人们看得以及想要看的是有动感的画面——成千上万的图片,稍纵即逝然而斑斓夺目。

《娱乐至死》

作者:[美]尼尔·波兹曼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6

ISBN:0

译者:章艳

“当人们阅读越来越少,却娱乐越来越多;新闻越来越少,却八卦越来越多”,这便是在一步步印证着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提到的预言——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按照自己对现实的观察,以及参考他人文献而发表的有关于电视媒介对人类的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希望能让人们警惕这些影响。

尼尔·波兹曼认为文化的产生来源于信息或内容,而信息及内容主要产生于媒介。

《娱乐至死》作者:尼尔·波兹曼(NeilPostman)(~)

媒介的工具则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语言、文字、图片、影像,书中主要论述了“书籍”与“电视”两者的区别。

尼尔·波兹曼并非单纯地反对电视媒介的出现,而是对当时风行在美国的电视媒介做出批判。他认为电视媒介不应该涉及相对严肃的话题,如*治、宗教、教育、新闻等。

因为一旦这些严肃的话题被娱乐化,娱乐产业与非娱乐产业之间的界限将被模糊,最终出现“娱乐至死”的现象。

书籍的*金时代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采用的诠释方法,是通过证明印刷媒介的好处反向论证电视媒介的坏处。

在与作为媒介工具的语言相比较下,文字的出现使知识得以长久流传,并不再需要依靠人们的记忆再加以口述转告的方式才得以流传。

文字的运用也让人们在将知识记载在书籍的过程中用词变得相对更加严谨、客观和理性,因为读者在阅读书籍时通常会带着自身的角度去理解并批判书籍内容。

同时,阅读书籍对于读者而言是一项挑战,因为读者在阅读时不仅需要巨大的耐心,更需要强大的理解力、判断力与归纳能力。

影片《与玛格丽特的午后》片段剪辑

影片讲述了肥胖粗俗、内心充满苦楚和脆弱的基曼遇到在公园里大声朗读的玛格丽特,他决定把午后的时间交给了她的阅读,并在聆听老太太的阅读中有了美妙的体验和感受。人们在影片中深刻感受阅读的力量和真挚的情谊,正如玛格丽特老太太所言“有了书本,我们可以在字里行间遨游,可以停止、可以做梦。”

(视频源自B站up主“法语劳斯_肆玖9”)

因此,尼尔·波兹曼认为文字与书籍会改变一个社会的形态与民众的思想。

正如他在书中所提到的,在“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美国的民众“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常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

他更是给出直接的例子,当时的美国民众有足够的耐心听完并听懂林肯与道格拉斯的七场辩论。

年伊利诺伊州林肯与道格拉斯的辩论

这印证了在印刷媒介下的美国民众因为阅读量大,所以培养出一个由知识分子所构成的社会,他们不仅有耐心,还有着强大的理解能力。

严肃话题不能被娱乐化

相较于书籍,电视媒介的问题主要源于电视媒介更倾向是一种商业工具。

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高低将直接影响电视台收入的多少,因此电视节目需要充满娱乐性以便吸引观众观看,这同时也是导致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再者,电视媒介的特点之一是可以快速地将精减后的信息呈现在观众眼前。电视媒介出现的片段时间短、节奏快,这不足以承载复杂的措辞、充分的证据与严密的逻辑。

新闻娱乐化后,新闻报道一则新闻可以在短短的几十秒内完成,而新闻主持人的一声“好……现在”就可以将人们在脑海里联想着有关上一则新闻的片段中抽离出来,转而把注意力投入下一则新闻当中。

按照尼尔·波兹曼的说法,这样一声“好……现在”的新闻是零散不全并且失去了背景、结果、价值、严肃性的新闻,新闻变成了纯粹的娱乐。

《我们与恶的距离》剪辑视频

影片《我们与恶的距离》中揭露了新闻媒体与公众的困境,新闻媒体需要利用戏剧化娱乐化、制造噱头和博眼球等方式保证点击率和收视率,零散不全的新闻失去了背景、结果和价值。这种情况下,公众也无法思考、深究事件背后的真相,如其中王赦律师一直想追问导致无差别杀人的社会深层矛盾,但公众不但不理解,还向他身上泼大便。

(视频源自B站up主“游鱼YOUYU_”)

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将自己竞选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化妆师的蓄意破坏、给爱德华·肯尼迪的竞选建议是减去20磅等等都是*治娱乐化的现象之一。

民众更崇尚*治人物的形象与包装,一个胖子或者秃子几乎是没有权力参选高层*治人物的。

除此之外,*治的娱乐化还将*治当作广告进行处理,它将*治人物包装成*治明星,使该*治人物变得广为人知。

泽连斯基在95街区的舞台上表演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创办的“95街区”工作室在乌克兰家喻户晓,相当于美国的《周六夜现场》、中国的开心麻花。他曾在节目中穿着高跟鞋劲歌热舞,视频在国内掀起了小规模的传播,除此之外,他还给电影《帕丁顿熊》配过音。

而*治竞选也逐渐采用电视广告的形式,通过不同的广告手段将一个*治人物塑造成有亲和力、*治虔诚等形象。

为了名气和竞选成绩,甚至有*治人物会加入娱乐圈,他们可以为产品代言、参加不同的电视节目、拍摄电视剧电影等等。

美国 脱口秀《吉米鸡毛秀》就曾邀请多位总统参加节目,其中包括乔治·沃克·布什、特朗普、奥巴马等。

宗教的传播通过电视媒介变成了一种娱乐节目,宗教失去了原有的神圣庄重的面貌,失去了该有的仪式、教义、传统、精神的超脱。

通过电视节目传教,幽默风趣、眉清目秀的传教士变成了传教的主持人,上帝则成为了一个配角。

再者,通过电视媒介传教的过程中,观众所崇拜的对象也极容易出现偏差,观众崇拜的可以不是上帝而是屏幕里正在传教的“主持人”。

《圣经》的十诫中的第二诫是禁止以色列人制作任何具体的形象,但是电视媒介在传教过程中却需要有趣的画面吸引观众,上帝也因此被形象化,违背了宗教的训诫。

FunnyHowGodCanChangeaMarriage

在美国 的宣教节目《俱乐部》中,人们在精心制作的文献电视中扮演自己的角色。如视频中的男女主人公虽然被朋友们不看好,但仍用心经营多年婚姻,该档传教节目则将两人在一起受到宗教的影响称为“Christhelpedthembeattheodds(基督帮助他们战胜了困难)”,在标题也使用了生动的描述“有趣的是上帝可以改变婚姻”以吸引受众。同时,每期节目也会播放丰富多彩的节目预告并配上“精彩节目不嫌多...”的结束语,在这种情况下,宗教失去了原有的神圣庄重的面貌,失去了该有的仪式、教义、传统、精神的超脱,传教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上帝也因此被形象化,但这其实违背了宗教的训诫。

(视频源自YouTube“TheClub”)

电视媒介播放教育节目不仅成为孩子们名正言顺观看电视的借口,更让父母误以为有了教育节目的帮助孩子们可以相对减少阅读传统教育书籍的时间。

无可否认的是无论什么电视节目都会有其独特的教育性,电视教育相比起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不可靠的。

电视教育只能片段化、碎片化地教育孩子,它只能起到鼓励的作用,但是没办法对孩子起到思考的作用。

因为电视教育无法像学校的老师那样对孩子的提问给出明确的答案,它也没办法纠正孩子错误的回答。

但是偏偏是这个不全面的学习方法剥夺了孩子原先宝贵的学习时光。

《芝麻街SesameStreet》曲奇怪的吃东西集锦美国 教育电视节目《芝麻街》综合运用木偶、动画和真人表演等手法向儿童教授基础阅读、算术、英语等知识,深受观众喜爱。但是“能否教会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的方法,而电视教育的方法是让孩子们去做电视要求他们做的事,它没有鼓励孩子热爱学校或任何和学校有关的内容,它鼓励孩子热爱的是电视或者爱吃曲奇的蓝色甜饼怪。(视频源自B站up主“内存不能吃”)

是什么在沦为娱乐的附庸?

是新闻、是*治、是宗教、是教育,这些原先应是非常严肃的话题在逐渐沦为娱乐的附庸,被电视媒介娱乐化。

而根据《娱乐至死》的内容作出分析,我们得知电视媒介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可简单分为以下四种:

偏感性不理性:人们会因为某个片段或画面变得愤怒或冲动,人们逐渐失去了应有的理性思考能力。

重娱乐轻作用:人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更注重信息的娱乐性,遗忘了信息应有的作用,信息变成纯粹的在娱乐观众。

王思聪孙一宁事件

聊天记录中的内容及事后双方的发声更多地娱乐化和“梗”化,留下的都是诸如“想你的液”等土味情话和表情包。这种段子化的解构方式使人物事件严重性被消解、严肃话题被娱乐化,真正需要严肃对待的亲密关系安全问题、舆论道德问题无人问津,孙一宁团队及合作平台却通过直播回怼、事件营销等获得巨大的流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ia.com/nrsd/11203.html


冀ICP备19029570号-13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