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发性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598822.html作者简介
梁昭
梁昭,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学人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尽管文学想象可以驰骋宇宙四方——“抚四海于一瞬”,但对于致力构建美学空间的作家们来说,承载其身心的家乡或居住地通常是与其他空间不同质的所在:因其与感官、知觉、回忆的缠绕,故常常驱动着作家们在文学的历史中一写再写。对于其中 的作家来说,对家乡、住地这类因亲切而从所有的物理空间中超拔而出的神圣庇护所,塑造其文化地理意义上的“地域特征”并非他们的自觉追求,而是他们对现实空间进行准确精神还原的伴生物。用《空间的诗学》的作者、法国人加斯东·巴什拉(GastonBachelard)的话来说:这类空间“不再是从实证角度被切身‘体验’”,而是具有一种“梦境价值”[1],是吸取各种形象在其周围的隐喻。
[1]参见巴拉什对“家宅”的论述。[法]加斯东·巴拉什(GastonBachelard):《空间的诗学》,张逸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年,第3页。
凭借诗性想象而创造了一个融合了历史与现实、外物与自我的“四川”,正是我在四川作家蒋蓝先生的散文作品中体会到的空间塑造特性。蒋蓝先生自新世纪从现代汉诗创作转到散文写作以来,随着学识的积累和坚持不懈的思想砥砺、文体试验,近年来写就的重要作品有一种磅礴而慑人的力量,正如评论家不吝使用的形容词:“纵横捭阖,并吞万象,龙蛇飞舞,天地贯通”[1]。仔细分析,构成蒋著力量的很大一部分来自其匠心独运的美学空间的营造。文本中的美学空间,包括作者书写的现实地理、为人物和历史塑造的时空体,以及文本层次的美学空间结构。[2]
[1]王川:《蒋蓝:侦探历史生态的博物学家——读一个晚清提督的踪迹史》,《大众日报》年6月。
[2]此处的区分借鉴叙事空间理论家加布里埃尔·佐伦(GabrielZoran)从垂直维度划分的文本空间三层次:地形学层次、时空体层次、文本层次。转引自王安:《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的纳博科夫小说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年。
蒋蓝在近十余年的散文创作中围绕自己的家乡和居住地所在的四川省,创作了与四川历史、人、物相关的重要散文作品,比如《春熙路史记》[1]从成都最热闹的商业街写起,辐射到对四川省会历史的钩沉;《极端人物笔记》[2]可以视为6位川人和6位名人在四川的活动的小传;获得中国散文专项 奖“朱自清散文奖”以及四川文学奖的《一个晚清提督的踪迹史》[3]是对晚清四川官场人物的书写;《极端植物笔记》[4]、《极端动物笔记》[5]、获得成都文学院年年度创作特等奖的《豹典》[6],记录了大量四川风物民俗;等等。作为行省地理、文化地理的四川给蒋蓝笔下的对象提供了存在的容器,构成了主题和空间形象上的连续性。然而,蒋蓝很明显地并非传统的地域型作家,不以塑造典型的地方形象、铸造地域风格为目的。他对家乡行省这一空间的运用,甚至不以添加文化地理的多元性为目标;而是出入于这片土地上的风物、掌故与个人的回忆与想象之间,通过思辨和幻想来体验刻苦求证的经验,再创造复杂多样的符号文本来再现“四川”的空间。借助持续不断的“四川”主题,蒋蓝创造了重新去体验这一空间的感觉结构。
[1]蒋蓝:《春熙路史记:一条街与一座城》,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年。
[2]蒋蓝:《极端人物笔记》,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年。
[3]蒋蓝:《一个晚清提督的踪迹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年。
[4]蒋蓝:《极端植物笔记》,北京:海豚出版社,年。
[5]蒋蓝:《极端动物笔记》,北京:东方出版社,年。
[6]蒋蓝:《豹典》,北京:东方出版社,年。
“非虚构写作”的空间性
作为坚持文体创新的作家,蒋蓝近年用“非虚构写作”来概括自己自成一体的散文作品。他不是在出版/发表的类型上重视这个概念,而是深深认同“非虚构”的写作模式。在年发表于《作家》上的《非虚构写作与踪迹史》,以及前后的多次访谈中,他反复阐述“非虚构写作”的重要意义[1],还总结了非虚构写作确立了“五个特征”[2]。概括地说,除了肯定“非虚构”文类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ia.com/nrly/8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