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因为疫情的缘故,学校延迟了开学的日子,单位推迟了实习的入职,父亲已经回到浙江,需要先经历十几天的隔离才能开始工作,他离开家的那天我没睡,熬到凌晨四点到他出门才在房间里昏昏睡去,醒来已经是九点,房间里一道光从窗帘里流进来。
在家的时间总是很快,在不能出门的这段日子里,没有什么交流,时不时靠着窗口发呆,看看书,看看没来得及看的电影和美剧,吃着在杭州舍不得买的水果,在房间里光着脚跳舞,光着脚来回地走,直到脚底板有些痛。
世界沉默下来,构建起新的真空。
最近看柴静的《看见》,都是她采访的记录,因为各种原因,现在的她已经淡出了荧幕,但不妨碍有人记得她,也不妨碍有人评价她。说来有趣,在高中的时候很喜欢听阅历丰富的人讲故事,除了那些让我记不住名字的网文之外,我倒是很喜欢*的书,总觉得他说的话,我愿意相信,也想成为那样的人。后来甚至买了芮成钢的《虚实之间》,但一直放在书架的顶上,没来得及看,直到他出事消失,我也不曾打开这本书,我是如此主观的一个人,也就放弃了他的故事。
可能是在家的时间太缺少陪伴和交流,我看书就会想得更多,会回忆得更多,记得当时想成为一个说话让别人相信的人,不是说骗人,而是希望我能把真实的事情讲得真实,这很难,写很多也写不到重点,说很多也都是自言自语,叙述是件很累的事情,后来也就没有刻意地练习,只是会不自觉地喜欢靠近说话让我相信的人,这种气场,或者叫磁场,是我对他人的期待。
元宵节的晚上,我从爷爷家回到自己家,关闭了客厅的灯,我家住的高,放眼望去都算是天空,在客厅的飘窗面前,我把脸贴在最侧面的玻璃上,烟花在我的面前炸裂闪耀,就在我触手可及的地方变成色彩,交替着远处人造的惊雷之声,我至今叫不全这些常年出现在十八线小城市的烟花的名字,魔术弹、窜天猴、大地红、呲花、电光花,划炮、zhuai炮……这些名字真的不重要,举着它们四处奔跑的经历已经离我太远,因为城市在成长,用新的观念抗拒着它们,年节里贩卖烟花的店铺越来越少,喜欢用火焰逗弄孩子的人渐渐老去,我微博最早能搜索到的回忆在年,QQ空间里能找的回忆更久远,所有一切都在互联网上,数据记得我们,人大概对此忘得更快些。
《爱情公寓》也完结了,抄袭割韭菜等等的行为让它的风评越来越差,似乎说对它有好感都能在网络上收获一篇写满鄙夷的回应,我没看过《老友记》,也没看过《生活大爆炸》,我并不以此为耻,也不觉得大家都意味着我也要看,电视剧对我来说只是我生活中不同阶段的路标,平行于我的日常生活。
说得远了。
我是《爱情公寓》第三部和第四部混在一起看的,高一刚刚开始,搬家到学校附近,脱离原有的社交圈,刚刚从被母亲拦下的“我要为了某某放弃这所学校”的少年冲动里清醒过来,每个周五的晚上去百货大楼附近的补习班补习英语,所有人挤在窄窄的桌子前吃着煎饼果子或紫菜包饭,课程结束就穿着校服各回各家。当时学校放学和补课班开始上课之间只隔了一个小的时间,我没什么时间吃饭,大多是九点下课后回家再吃,父亲在广西出差,母亲就等得晚些炒菜,每次穿过老小区的黑暗街道,我总能看到家里的厨房亮着灯,写着等待,回家吃饭的时候无聊,就搬出电脑和母亲挤在一起看些电视剧,《爱情公寓》就是其中一部。我特别喜欢这个时候,这是一种微妙的仪式感,用一顿迟到的晚饭结束一个星期的复杂。
蒜薹炒肉、番茄炒蛋、淡淡酱油味道的紫菜汤和一份用麻酱拌好的鸡胸肉。
日常的味道最真实。
现在想想,我 的浪漫就是记得这些事情,记得这些味道,这些情感,这些声音,这些光影,因为记得,才有珍惜。
我是日常的参与者,所以我记得这些日常;我也是历史的参与者,所以我应该也会记得这些历史,这些故事,回头看看有我身影的城市,真实的记得,已经是 的难得。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ia.com/nrzz/5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