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儿共读《水浒》三且看三四回,围绕着鲁达来讲故事。首先,我们来看看鲁达的特点。典型莽夫暴躁性格,有勇武之处,一喝酒就犯浑,冷静下来有悔恨。但是也能看出他粗中有细之处,也能感受到他见义勇为,乐于助人,不怕强敌的品质。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就是情绪比较容易失控,太易冲动,遇事不计后果。但是往往在犯了大错,吃了教训之后,又能及时反应过来,积极补救。例如,杀了镇关西之后,害怕了,于是便逃了出去,注意作者当时的文笔,描写他慌慌张张逃走了,用了几个排比句,“慌不择路,饥不择食”。这从另一面也反映出来了,这鲁达并非是真的天不怕,地不怕。至少,从他内心来讲,他对国法还是惧怕的,也不想让官家捉了去。再如,大闹五台山时,喝酒之后便彻底成了浑人一个,肆意放纵,不再客观看世界,一切从自我出发,衡量事物的标准就变成了,“我舒服不舒服,我高兴不高兴”,典型的撒酒疯。酒过之后,清醒了又能够听方丈的安排,尽管坚守了数月,最终还是再次犯错。尤其是下山去小店里抢狗肉吃的场景,让人感觉,他就是一个饿疯了的野兽。动作表现性格,语言体现性格,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描述和描写他的。还如,去东京开封大相国寺途中,路过桃花村,自告奋勇、义薄云天,主动替天行道,勇斗土匪,智破抢亲,一方面展示了鲁达的胆略,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他施展智慧的空间。还有路过瓦官寺时,与那一僧一道的打斗,并未用的憨力死拼到底,见战机不对,先逃了出来,后巧遇史进,二人合力得胜。总而言之,鲁达此人在整个水浒传中都扮演的是一个莽夫角色,典型的性情中人,一点也不收敛自己的个性,偏偏在几个小细节之处,也露出了他的一点小心思。究其出身,一个低层武官,没有文化,大约也就是这样的性格了吧。还请在读原著之时,细细口味我提到的地方。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故事的脉络。开篇就提到了王进,然后引出了史进,从整个水浒来看,无论武功还是地位,史进绝对不是主角,他的分量不足让作者用如此多的笔墨来写他,但是却如此写了,为什么?这就是写故事的需要,因为要通过史进来承上启下,引出许多人物和故事来。没有王进在史家庄,就没有史进寻王进到渭州,不到渭州就不会引出鲁达,没有鲁达就不会引出东京开封,就不会有下边的豹子头林冲,所以从整体来看,人物之间的引子是一种写作技巧和故事脉络,自此向后看许多章回,便很少提及史进了。简单说,这是编故事的需要,你看完后就明白了。再次,让我们通过这两回来分析一下当时的历史地理位置。在此重申,所有学科都是相互联系的,哪一个学科都是有知识含量并且有用的,所有的知识都相互关联,你缺少哪一环节便会损失惨重。史进要去找王进,王进去的是延州,史进家是华阴县,从地图上看(知道我为什么买了个超大地图给你)延州就是现在的延安地区,在华阴县的正北方向。而鲁达所在的渭州,可不是现在我们知道的陕西渭南市,而是要放入宋朝历史去看当时的渭州指的是远在西北方向的甘肃平凉地区。这史进想来也是个浑人,没甚文化,要么又是吃醉了酒而行的路,方向都搞错了,现代的话叫,“找不着北”。不过,这样错了只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遇上鲁达,这就解决了作者引出鲁达的问题,史进的这项使命完成了。再分析一个,鲁达杀人之后,慌不择路,急急行了数个州府,到了代州雁门县,就是现在的山西忻州市代县雁门关附近。这个地方倒是距离五台山不远,这为下一步鲁达上五台山成了鲁智深打下了伏笔。可是转念一想,老父我在十几年前就有这个疑问,在这里写下来,待日后我儿通读之后,共同商解。鲁达解救的金氏父女年龄大,行动慢,与鲁达不差太多时间离开的渭州,鲁达逃命也是飞奔,结果在雁门县,金老头却先一步到达,并且已经将女儿等家事安排妥当,在宋朝那个年代,这个距离,这父女二人却如此快过鲁达,也令我疑惑不解。书中交代,鲁达是跑了半月才到的,那么远的距离,金家父女如何做到的呢?(难道他女儿是青城山下白素贞???随口一笑)再提醒一下,一些有价值的生字词要抄下来去查,将查的结果抄下来,加强记忆。要在不知不觉中多学习,这就叫做积累。今日暂时如此,后边咱们慢慢进行,如有任何疑问及时询师或为父皆可。望兴致有加,学习精进。父7-15晚八点十五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ia.com/nrzz/13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