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得满分的作文应该是什么样的?
最近一篇来自浙江的高考满分作文火了。
说实话初看第一眼我没看懂,里面夹杂的太多生僻字和词汇让人接受不能。
用通俗点的话来说,就是卡壳,读起来不顺畅。
PART1
满分作文,作大于文
关于这篇满分作文,网上持两种态度。
一,大部分网友表示掉书袋严重,词藻堆砌过多,华而不实,且让人难以接受,是的,大部分人都接受不了这种卖弄文采的东西。
二,有小部分网友认为,对于一个十多岁的孩子,不该这么苛责,考场作文,考的就是临场发挥,短时间内能引用典故,说明事理,已经很不容易了,不应该再多过问。
这个事情本身其实错就错在了它得了满分,而满分的意义就是,无可挑剔,成为经典,成为范文。
但暴露在大众眼前的问题,和大家对这篇作文得满分满堂哗然,再联想到背后的阅卷组,多多少少有点不寒而栗。
你说阅卷老师有错吗?没有,阅卷老师第一位给了39分,很中肯,但最后他还是得了满分,并且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
起初我是抱着我愿称你为最强的心态看的,但是看完之后,我承认我有*的成分,而且我输的一塌糊涂。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我和大部分网友一样,明确两件事,写不出来和看不懂。
如果放到从前,我愿称他为文状元,而现如今恕我不能苟同。
它的中心思想并不够明确,并且词藻堆砌也被许多中文系大佬罗列出不下六处错误,在没有保证美感的情况下增加阅读难度,实在是让人无法接受它是满分的事实。
本篇作文的出现,再一次警醒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做到通俗易懂,切莫故作高深,四大名著之所以是四大名著,就是因为他们字面通俗易懂,生命力强,能从古至今一直火热。
同任何行业这个道理都适用,放在广告行业,尤其多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广告,看完总会忍不住缓缓打出几个尼克杨问号,这是啥,我在哪,我看了个什么?
就像这篇满分作文一样,组安选手们上来肯定就像这xxxx写的是啥,全是废话,我xxxx的看的脑子疼,这人是xx吧,粗鄙之语少不了。
当然不是在侮辱一位用心创造的孩子,只是事物的初体验之糟糕,会让人瞬间就像泄洪一般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进而带动一连串反应。
PART2
那些年我们看过的2b广告
广告作为一种为品牌服务的宣传途径,本身就带有让人不那么愉快的属性,而这时广告又做的不明不白,首先是广告本身得不到良性宣传,然后连带着品牌方也受牵连,我们接着往下顺,举几个例子来看看。
有个很简单的例子,这个广告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百岁山的广告。
百岁山当时进入市场,需要快速打开公众视线,基于高端零售水的定位,百岁山推出了一套系列广告片。
它选择定高基调,却忽略了产品本身和广告的关联。
实际上来看,两者并无直接联系,从广告片内容角度看,有些意义不明,给人以飘飘然的感觉,只是为了定高调而拍摄了一组不明就里的短片。
百岁山的广告在当时确实存在着评价两极化,像极了如今这篇高考满分作文,讨论重心还是在看不懂三个字上,个人认为,在百岁山如今曝光满足,市场饱满的情况下,可以推出更好的,更契合产品本身的广告,这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接下来要说的是,荣登让人看不懂榜首的急支糖浆。
就是那支美女和豹子的广告。
逻辑咱就不梳理了,但从广告角度来看,豹子和急支糖浆有什么关系吗?小葵花妈妈课堂都比他好几百倍。
只是它一直放一直放,大家都习惯了豹子追美女这样的情节,但是仔细想想这种连逻辑都不成立的片子,怎么能做到如此大量的曝光,只能说十几年前的广告行业,确实存在很多bug。
单单吐槽一句,这样的demo如果放提案里,客户第一个反馈可能就是你脑子瓦特了而不是眼前一亮,说眼前一黑气没喘上来背过去倒是有可能的。
第三个案例,同样经典,甚至其经典程度远超前两个。
那就是香飘飘。
那个一年能卖三亿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三圈的香飘飘,其洗脑程度完全不亚于脑白金,*金酒,烹饪技校新东方,以及肾宝。
我承认它是想表达自己的销量高,但是同其他片子比起来,这条广告的尴尬程度倒是让人可以在地上用脚趾扣出个三室一厅,同时这也算是广告法没统一文案之前,很多品牌都做过的事,夸大其词,一尬到底。
对于广告宣传语的应用,通俗来讲就是好听上口,短且有记忆力,同为更早期的广州好迪的那句他好我也好,就是一个成功案例。
而再回到香飘飘本身,为何它在当时爆火到如今作为速冲奶茶消失匿迹只能在乡镇超市里找得到,被一众奶茶店埋没,何其当年主推的广告语分不开关系。
当年卖三亿,如今也卖三亿?怕不是倾倒的库存绕地球三圈吧,只能佩服当年香飘飘老板豪情壮志拿业绩做广告语的决心,只是凉起来也是堪比速冻,现在想化都化不开。
香飘飘的失败,是典型的不把观众当人看,拍广告最忌讳就是把观众当傻子,也是早年很多广告的惯用套路,洗脑x无下限x精神污染x自嗨,真要给这些广告片打标签,哪怕是才真的能绕地球三圈都说不完。
我们的栏目里多次提到胜加和好时,如这类具有凝聚力和品牌塑造力的广告商制作的佳片在抬高人们审美的同时,也对其他品牌服务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达不到,就注定沦为笑柄。
PART3
共情的力量
在广告行业十几年发展至今,我们已经很难再见到犯低级错误的片子还能在市场大面积流通,除去地方台的挖掘机广告和不孕不育之外,任何品牌都在追求高标准共情化,追求审美平衡。
文字同样也有审美,语句的搭配和词组的运用,读者阅读体验是否舒适,文字逻辑是否通顺,这都是决定文字美感的关键因素。
而高考满分作文惹争议的出现,让人不难联想到时代审美的倒退。
时代不该推行以这样的文章作为满分模板被记录在档,谁希望一篇大众网友读起来晦涩费力的文章成为下一代孩子要去模仿的对象。
纵使有人叫好一个孩子作为高考生已经很棒了,但我们关心的从来都不是个人,也不针对个人,而是事件,以及事件造成的舆论和后续影响。
我们常看到一部电影在上映时就被狂刷低分的情况,无数国产大投资电影都是高开低走,最后惨淡收场,无法把握观众的胃口,就无法把握真正的利益来源。
写文章,要求的是共情,做广告,同样如此。
要想获得别人的认可,绝非易事。
广告人和消费者之间肯定存在信息偏差,审美无法统一的问题,但大家都在尽心尽力消除这些隔阂,让追求做我想做的和别人想看的这两者之间达到和谐。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ia.com/nrzz/13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