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子

燕青,108条好汉中一位特殊人物,是梁山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论地位,燕青在三十六员“天罡(gang)星“中,屈居于末位,所担任的职务也不过是第六名步*头领;但梁山好汉中,上至宋江,下至士卒,甚至那个对谁都不大买帐的李逵,都对他不乏应有的尊敬。

燕青

论贡献,他对梁山事业并无惊天动地的卓绝功助,平日只是和戴宗、安道全等人一起守护在中*寨右翼的耳房内,充当着参谋兼亲随一类角色;但梁山后期的几次大的行动,如去东京,会徽宗,见宿元景等,都少不了有他的参加。论武艺,他自然无法与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豹子头林冲等名将相比,但他却身怀绝技。他的一张川琴,三支短箭,堪与小李广花荣的神箭媲美;他的相扑本领,曾教号称“天下相扑第一“的任原心惊。论文才,他既不及饱读诗书的吴用,也不如自幼攻读经史的宋江;但他又“吹的、弹的,唱的、舞的,折白道字,顶真续麻,无有不能,无有不会”。

燕青

梁山英雄接受了招安之后,有几人逃脱了朝廷阴谋残害的厄运呢?但他却在统治者的杀机将露未露之际,一纸辞呈,悄然退隐,保全了性命。他委实是一百零八条好汉中的一位特殊的人物,是梁山寨中一个机灵巧慧无与伦比的精灵。正由于此,那个“石碣天文”中才称他为“天巧星浪子燕青”。燕青的身世经历是颇为特殊的:他自幼父母双亡,孤身一人,是由大财主卢俊义收养在家长大的。从这方面看,他在卢府中不过是一名地位不高的家仆。但是,他又是个“百伶百俐、道头知尾”的人,得卢俊义的欢心,被卢俊义称作“我那一个人”,足见是卢府主人的一名心腹。

燕青

在卢府中,唯有他才能与掌管财产总务的主管李固平起平坐,李固外出时,他可以顶替李固的职务。从这方面看,他又抵得上卢府的半个主管。这种半是家仆、半是主管的双重身份,造就了燕青的特殊性格和才能。他可以凭着心腹的身份随卢俊义一起出入上层社会,去窥察富贵之家的内幕;又可以凭家仆的身份出入下层社会,去体识贫贱者的苦难。他的生活教科书,是五光十色、复杂纷纭的全社会。当时的北京大名府,是河北地区第一大城市,“钱粮浩大,人物繁华。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字“,他所接触的,是达官贵人、商贾士庶、义士豪杰、僧道释尼、乞丐娼妓等各个阶层。

燕青

这是一部生活的大书,它使燕青获得了丰富的阅历,也教会了他洞察世情的本领。但是,他既然兼有半是家仆、半是主管的双重身份,上有使唤他的主子,下有听命于他的奴仆,违上则无法在卢府立足,欺下则势必在卢府中孤立,这就不能不使他在处世立身方面分外机灵,燕青真是机灵极了:号称智多星的吴用为了赚取卢俊义上梁山,特地扮作卜卦者来到大名府,一番百日之内有“血光之灾”的言语,居然把卢俊义诓骗得信以为真:但这却没有瞒过燕青的眼睛。事后问讯,燕青一语就向卢俊义道磁:“休信夜来那个算命的胡讲。倒敢是梁山泊歹人,假装做阴阳人来扇惑,要赚主人那里落草。”

卢俊义、燕青

这就是燕青的特殊身世,这个特殊身世教会了他特殊的本领:察世的精明和处世的机灵。燕青对梁山起义事业的态度也是颇为特殊的:在参加梁山起义前,燕青对梁山队伍并没有严重的对立情绪。他尽管识破了吴用要来赚取卢俊义的计谋,但决不想去申报官府邀功请赏,他只打算与吴用开一点玩笑:“小乙可惜夜来不在家里,若在家时,三言两句,盘倒那先生,倒敢有场好笑。”这和卢俊义口口声声要“捉宋江这厮”“把这贼首解上京师,请功受赏”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后来,卢俊义被李固诬告私通梁山,燕青甚至劝告卢俊义索性“再回梁山泊去”。这是燕青在官府与梁山间作出的严肃的抉择,他的感情是倾向于起义者的。

卢俊义、燕青

但是,这又并不意味着燕青对梁山事业有着太大的热情,他之所以加入这支起义队伍,归根结蒂,是由于主人卢俊义的缘故。他忠于自己的主人,不忘卢俊义抚养之恩,卢俊义既然被官府逼得走投无路,最后被梁山好汉从狱中救上了梁山,那么,与卢俊义形影不离的燕青也就自然地成了起义队伍中的一员。上梁山后,燕青对于头领交付的多次使命,完成得是十分出色的,他奉命相随处处要闯乱子的李達,保证了李逵的安全归来;他奉命和李逵去捉拿冒充宋江抢劫民女的强人,很快就将冒名者捉拿归案:他奉命和戴宗去东京营救被扣押在太尉府中的萧让和乐和,萧、乐二人终于脱离了险境。他奉命和被俘的高俅比试相扑,高俅一下子就被他扑翻在地。

燕青、李逵

然而,燕青对梁山事业的热情,也就止于“本命”二字,我们看到,燕青很少象那些赤胆忠诚于梁山事业的好汉那样,主动地向梁山头领请领任务;特别是在决定梁山命运的一些重大问题上,他很少参与争论。该不该接受朝廷的招安?梁山好汉为此在忠义堂上爆发过一场大争论。但燕青在这场争论中始终没有表态,是因为他没有自己的看法吗?其实,阅历丰富的燕青对朝廷的认识,比梁山上的任何一位头领都清醒,但是他不说,一则是因为他的老主人卢便义是主张接受招安的,再则是他已看透了宋江坚持接受招安的路线决不会因为别人的反对而有所改变。他作为梁山队伍中的一个地位不高的后来者,有什么必要去自讨没趣呢?

燕青

与宋江一向亲密无间的李逵、武松,以及在梁山上享有很高威信的鲁智深,不都在接受招安派面前碰了钉子吗?总之,燕青对梁山事业的态度是与众不同的,他既不太热,也不太冷,一言以蔽之,就是“超脱”,察世的精明,处世的机灵,加上参加梁山起义后对梁山事业的“超脱”态度,这就决定了燕青的最后归宿。现在,这支接受了朝廷招安的梁山队伍,在血腥镇压了方腊起义之后,踏上返回东京的归途了,人们的心情是凄凉的,因为这支原来拥有一百零八将的队伍,在战争中,或死或伤,只剩下了三十多名将领。但即使是这样,头领宋江、卢俊义等还是兴致勃勃的,他们满心以为朝廷会从此一笔勾销对梁山起义者的宿怨,让他们加官进爵,光宗耀祖。

燕青

在这决定人们未来命运的严重时刻,能保持着清醒头脑的,是燕青。凭着他丰富的阅历和精明的察世经验,燕青清醒地认识到,方腊起义一旦被镇压,统治者的下一步就必然要拿梁山好汉们开刀了,请看燕青和卢衡义的这番对话一“卢俊义道:‘燕青,我不曾存半点异心,朝廷如何负我?‘燕青道:主人岂不闻韩信立下十大功劳,只落得未央官前斩首。彭越臨(ha)为肉酱,英布弓弦药酒。主公,你可寻思,临祸到头难走。’“这番话,李逵是说不出来的,因为他没有这方面的历史知识;而燕青早在大名府时就是一个经常出入瓦肆书场的人物,“说的诸路乡谈,省的诸行百艺的市语“,民间说唱艺人们早就给他上过了这一堂深刻的历史课了。

燕青、宋江

因此,他决心要离开这支对未来充满幻想的队伍。怎样离开呢?凭着他机灵的处世经验,他知道,以兄弟义气为重的宋江是决不肯放他走的,他只希望老主人卢俊义听信他的劝告;但卢俊义偏又坚信不疑朝廷的宽厚仁义。于是,剩下的最后一条路就只有客客气气、诚诚恳恳留下一文书,不告而辞。这张文书上写的是:“自蒙收录,多感厚恩。效死干功,补报难尽。今自思命薄身微,不堪国家任用,情愿退居山野,为一闲人,本待拜辞,恐主将义气深重,不肯轻放,连夜落去。”燕青就这样悄悄地离开了他的梁山弟兄们走了,他显然有些依依不舍,否则决不会在临走前还留下这封不无感情的告别信。

燕青、宋江

他只是因为看清了朝廷的险恶用心而又无力改变头领宋江等人的固执,才无奈离开的。然而,象吴用李逢等人,不也早对朝廷的险恶用心有所警惕吗?他们为什么不能象燕青一样及早抽身隐退呢?可惜的是,他们被“义”这条感情的绳索捆绑得太紧了,他们对兄长身份的朱江太“热”了。因此,梁山头领中头脑比较清醒者,尽管不只燕青一人;但在清醒中能断然离开这支队伍的,只能是这个向来对梁山事业既不太热、又不太冷、比较“超脱”的燕青。在《水浒》中,燕青是直到第六十一回才出场的。当时,梁山主要首领已基本聚齐,梁山起义事业已走向高潮。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又把后来者燕青添进了小说,送上了染山,是有其用意的。

燕青离开

在燕青这个人物身上,从某种意义看,可以说寄托了作者自己的察世经验和处世态度,流露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倾向,小说作者是赞赏燕青这个角色的。燕青一出场,作者就满腔热情地称赞他:“有出人英武,凌云志气,资禀聪明“。作者特别赞赏燕青“功成身退”的“明智”态度。在小说第七十四回开篇处的一首古风中,他赞扬燕青“功成身退避嫌疑,心明机巧无差错。世间无物堪比伦,金风未动蝉先觉”。小说第九十九回在燕青奉劝卢俊义及早抽身的谈话后,作者又一次公开站出来表态:“若燕青,可谓知进退存亡之机矣。”这些一而再、再而三的赞语意味着什么呢?

燕青离开

这就是:小说作者尽管无法超脱自己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尽管不可能象李遴那样提出“杀去东京,夺了鸟位”那种激进的革命主张;但他认为处在昏君当道、权奸乘*的时代,不应该象宋江“宁可朝廷负我,不可我负朝廷”那样“愚忠”,而应该象燕青那样,在吸取了起义天折、受招安被骗等一系列沉痛教训后,对朝廷采取“不合作”的态度。燕青的这种处世方式,自然不是没有缺点的,但对于读者来说,这个人物确实是探索小说作者思想倾向的一把钥匙。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ia.com/nrzz/12870.html


冀ICP备19029570号-13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