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人留下的词语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吃”与“穿”并列。
比如形容一个人身处困境,往往用“缺衣少食”、“饥寒交迫”来形容,而这,其实表明了在古人心里,“吃”和“穿”是头等的人生大事。
所谓“民以食为天”,“吃”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古代的一些特定环境中,“穿”的重要性,有时还要大过“吃”。
这是因为:古人没有空调,也没有暖气。当面临寒流侵袭之时,他们只能动用自己的各种智慧,来度过这场一年一次的“危难”。否则的话,便会有相当一部分人,沦为“路有冻死骨”的真实写照。
基于这种情况,千百年来的古人,为了成功御寒,也是想出了各种办法,其中不少创意放到现在,也足以让我们啧啧称奇了。
一、古人的“羽绒服”
既然御寒离不开“穿”,那自然要从衣物说起。
在古代,不少人也是拥有“羽绒服”的。按照适宜人群与珍惜程度,这种御寒的衣物主要有两种,分别是裘与袍。
01、遭人嫌弃的高级“皮草”
裘,是古代最常见的御寒衣物。按《说文解字》:“古者衣裘以毛为表。”可见裘的本质,就是现在常说的“皮草(利用动物的皮毛所制成的服装)”。而有趣的是,这些在我们看起来很高级的“皮草”,在古人的眼里却备受嫌弃。
按《周礼·司裘》:“掌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东汉经学大家郑玄解释说:“大裘,黑羔裘,服以祀天,示质。”
意思是说:在古代,君王祭天之时,是要穿上裘的。这不仅仅是为了保暖,更是因为它显得很“质朴”。君王的衣服越是朴实无华,越能代表他的诚意。
说白了,还是因为当时的“制衣”技术还不成熟,导致皮毛的加工只停留在一个基本状态。人们穿上之后,不仅不美观,还显得臃肿、质朴。
为了解决兽毛外露的“丑态”,一些贵族在参加宴会之时,往往在外面套上一层裼衣。从周礼的角度看,此举不仅是为了好看,也是表明主客之间的互相尊重。
当然,有些裘衣也是很好看的,这主要归结于它是什么动物的皮毛。
能做裘衣的有很多,比如狐狸、老虎、豹子、小鹿、貂、狼、兔等动物的皮毛。质地最好的,当属狐狸、豹子、老虎的皮毛。一般情况下,后两者的皮毛是非常罕见且珍贵的(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因为在古人眼里:老虎和豹子都是凶猛的代名词。在古代文化之中,也有相关的名词出现。比如号令三*的虎符、豹符,又如一些声名赫赫的战斗部队——虎贲*、虎豹骑等。
基于人类对于虎豹的敬畏之心,虎裘和豹裘便显得尤为珍贵。这不仅是它们的质地上乘,更是代表了权利的掌控程度。
另外一个狐裘,同样非常罕见。尤其是狐狸腋下处的皮毛,不仅质地柔软、手感惊人,还是纯白之色的。因此,用这处皮毛制作而成的裘衣,也被古人贯以“狐白裘”之称号。
翻阅史料,狐白裘不止一次影响过朝堂局势。战国时代的晏子,被齐景公赐给狐白裘,顿时身价倍增,成为朝堂之上的扛鼎人物,因为这代表了君王对他的信任与器重。
孟尝君被困秦国之时,曾设法向秦昭王的宠妾——幸姬求救。谁料幸姬的诉求便是狐白裘。孟尝君无奈,只好派出麾下的能人,将刚送给秦昭王的狐白裘偷回来,然后转赠给了幸姬。事后,得其美言,孟尝君果然如愿脱身。
由此种种,可见狐白裘价值之高。如果说,虎裘、豹裘的价值更多在于*治意味上的炫耀,那狐白裘的价值,便是名副其实的金钱意义。
难怪《墨子》中会说:“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在当时,一镒相当于二十四两,可见狐白裘千金之名,并非虚言。
此外,羔羊皮制作而成的裘,价值也是颇为贵重的。在战国时代,羔羊裘也往往被君主赐给重要大臣,以此表示重视。相反的是,普通的羊裘却很常见,且多用于贫人之手。
话虽如此,在御寒衣物的种类中,裘衣的整体价值,还算是比较高的。而与之相对的“袍”,才是平民、百姓、*士用来保暖的主要衣物。
02、情怀拉满的“与子同袍”
在《诗经》之中,有一句描写战友情的句子堪称经典之语,即“与子同袍,岂曰无衣”。因此在这之后,“同袍”也成为了战友的代称。
这里提到的“袍”,便是古人过冬时的主要御寒衣物。与裘衣不同,袍的保暖原理,其实与现在的羽绒服相似。在当时,人们在普通衣服中加入一些棉麻或丝织品,便得到了袍。
尽管如此,袍还是比较单薄的。好在,它的成本不高,能让不少平民和*士挺过寒冷的冬天。
又因为袍的拆解和清洗都比较麻烦,因此条件更好的一些平民,也多半穿着一些质量较差的裘衣,如兔裘、鹿裘等。
二、五花八门的取暖设备
除了适用于外出、活动的御寒衣物之外,古人还发明了很多用来取暖的设备,最常见的自然就是火。
火暴露在外,就是火盆;要内敛其中,大多就是火炉了。在寒冷的冬天,一群人围着一个铜炉取暖,其中的白居易更是诗兴大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随着时代的发展,火炉的形式也不断发生变化。有拿在手上的小型火炉,俗称“汤婆子”,堪比现在的“热水袋”,也有像灯笼一样提着的暖炉,还有专门暖脚的脚炉等。
这些取暖的小设备不仅功能性十足,而且还考虑到了观赏性。它们在造型上推陈出新,足以说明当时的雕刻、漆器、绘画等艺术,也是在不断发展的。
不难知道,这些小巧且精致的火炉,其实大多出自于贵富之家。对于一般民众来说,实用性高且成本较低的地炉,反而更加常见。
欧阳修在生活中一向简朴,可面对寒冷的冬天,他也不得不屈服。于是他便在自家地上挖出了一个小坑,在其四周加上砖块,然后便能在中间生火取暖了。感受到传递而来的热量,欧阳修无比惬意的写道:“霜降百工休,居者皆入室。墐户畏初寒,开炉代温律。规模不盈丈,广狭足容膝。”
这种取暖方式,在宋朝是十分常见的。尤其是官员们,更是家家必备,谁叫朝廷每年都给发放专门的“取暖补贴”呢?
正因如此,木炭的市场颇为广阔,而且影响到了民众。不少百姓,依照自家财力的情况,也学起官员们的地炉。《水浒传》也提到:林冲在山神庙躲雪之时,便用的这种方式。
话虽如此,用来生火的原材料——木、炭等物,也存在一定的成本。对于更加贫困的寒民来说,这种最基本的取暖方式,都要让他们思考很久。
好在,明代以后的中国,出现了棉花。当棉花逐渐普及之后,袍的作用开始显现出来。他们把里面的填充物换成棉花,就能得到保暖效果不错的寒衣了。
三、帝王恩宠在“椒房”
火炉和裘袍,算是古人御寒的常见装备了。但在一些豪门贵族之家中,还存在更高级的取暖办法——暖阁的使用。
什么是暖阁呢?用通俗的解释就是:在大屋子里面建造一个小屋子,这就像现代社会中的保温筒一样。不同的是,保温桶中的隔层是真空的,可以有效隔绝热量的流失;而古代贵族之家的暖阁,则是通过外力给注入热的气流,以此保证屋内的暖和。
暖阁中的高级版,自然要看皇后的寝室。汉代皇后所住的寝室,叫做“椒房”,其建造堪称奢华无比。按《三辅*图》所说:“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涂,取其温而芬芳也。”
这里提到的“椒”,便是“花椒”,是当时颇为名贵的香料,也是用来取暖的主要原料。在建造椒房时,工人会将大批香料涂搅拌在泥土里,然后涂抹在墙壁上,以此来保证屋内的温度高于屋外。
至于皇帝本人的寝室,比皇后的“椒房”还要暖和。在他们的主要活动区域,地下或者床底,会有专门的热气供给。皇宫之中,也有一处专门提供热量的“供暖房”,由小太监们日夜看火,并将热气通过管道,源源不断输送到皇帝所在的寝室内,堪称是“人力地暖”。
当然,对一般的官员来说,这种暖阁的形式无异于铺张浪费。纵观历史,除了西晋首富石崇这么做过,其他人倒是很少选择这种高调且浪费的举动。
一般情况下,他们往往在床边树立起四根支柱。夏天的时候,就换成蚊帐,清凉而且透气;当冬天来临之时,便换成厚厚的布帘,将四周围得严严实实。虽然有些闷人,但却有着不俗的保暖效果。
小结:
上述可见,古人对于御寒,是非常重视的。甚至于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直接与他们的取暖水平相关。久而久之,普通民众之家,也被叫做“寒门”。
之所以有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因为古人对于生活的追求在不断提高,同时还表现出了:古人与自然抗争的决心和勇气。
参考文献:《古人的衣食住行》、《全唐诗》、《三辅*图》、《汉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ia.com/nrzz/12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