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绰号文化
人的符号是姓名,姓名常是人的身份和意向的折射。长期以来,世人对《水浒》人物及其姓名和绰号颇有兴味,它们已被视为水浒文化的标识。
《水浒》所写人物及其行事,除少数见诸于《宋史》《宋史纪事本末》以及其他有关史籍文献外,绝大多数是宋元至明的几代乃至十几代民间说书家、戏剧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因此,书中出现的姓名和绰号是根据艺术创造的审美需要而诞生的。
尽管如此,《水浒》人物的姓名,却很有些含金量,它是宋元明时期特有的姓氏文化的积淀。几百年来,他们之中许多人的名号,行走万里,家喻户晓,知名度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帝王将相或见于正史的其他人物,其中饱含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
源自《大宋宣和遗事》、龚圣与《宋江三十六赞》的阮氏三兄弟(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其取名就反映了宋元时期低下阶层民众有姓无名的社会状况,即“元制: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五)。《宣和遗事》的“智多星”本也无名,只称“吴学究”,学究乃职业,看来他也属于这一阶层。他们和解押花石纲、落水*河而奔上太行山的*官李进义、关胜等十二人的身份是不同的。但也有若干单名,很难说是当时普通民众所能取的,如地煞星群中的李立、白胜和时迁,它们很像是经过文人改造过的。
智多星
吴用
农耕社会的姓氏文化,同样也有不断变化的时代特色。如梁山女性世界中孙二娘、扈三娘、顾大嫂,她们的取名,均可视为因宋元中下层妇女不必取名而以行第作名字符号;阎婆惜、李师师,也可视为宋元民间艺伎歌女的特色大名;但白秀英就不像是当时卖艺女的名字,它很像是在明初才出现的。
一丈青
扈三娘
《水浒》人物的绰号,则更见精彩。它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以至明人在*治斗争中撰《东林点将录》,近人汪辟疆、柳亚子、钱仲联和张慧剑分别所撰《光宣诗坛点将录》《南社点将录》《光宣词坛点将录》和民国南京新闻界“三十六将”等,均以梁山人物绰号为殿,足见其影响力的长久和深远。
早在秦汉,绰号已见走红。因为它颇为形象、传神,能为各阶层人士所广泛接受,作为尊姓大名的补充和张扬,于是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民间文学的殿堂。《水浒》人物的绰号,就是宋元时期民间社会文化的积淀,它以创造性的形象思维,聚合、折射了民族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它也是人物性格、行为、身份、职业等的高度提炼,是社会和公众对某个(类)特定文化人物的认识和评估,其中有褒扬,有讥贬,有戏谑,有揶揄,当然也有的并无此等色彩。
豹子头
林冲
铁笛仙
马麟
如同传统中国的戏剧文化,观人观其面,便可知忠佞贤不肖,大凡读《水浒》,知绰号也就能知一知二,略悉其他,试看梁山石碣的排列次序,通常排在前列者,皆是端雅、英武的绰号,如“玉麒麟”“美髯公”;等而下之者,则是粗鄙、丑恶的绰号,而排在最末的三位,就只能是三个贼的绰号“白日鼠”“鼓上蚤”“金毛犬”了。因此也可以说,见绰号就如见其人,这也是《水浒》的一大特色。今天的表演艺术家、书画雕塑艺术家等对《水浒》人物的再塑造,其中亦多参照或仰仗了绰号的神韵。
玉麒麟
卢俊义
认识、研究中华人文,可以借研读《水浒》人物的绰号,探寻它们的由来、发展和影响,以及它们所蕴涵的社会众生相和时代风尚。
《水浒》人物如云,据统计,百回《水浒》仅出场的有姓有名者就有人,若加上有姓无名者99人、无姓无名者9人,则有人之多。
《水浒人物谱》这本书中择其所要,以梁山将为主体,并殿以相关的84个文化和历史人物,且以百回《水浒》人物先后出场作秀为序排列。在综合了史实典故、民间故事、宋元杂剧、暗语切口、社会风情等的娓娓叙述和广证博引中,将这些艺术形象的名号来历或典故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近期热文:
骆新说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骆新说
现今“文创”的误区
骆新说
可口不可乐?
骆新说
我们到底还缺少什么?
骆新说
读之,即得一切读书之法也
骆新说
天真的人才会追问关于世界、自然、社会的道理
新说
既是享受也是对自我的反思
骆新说
只有彰显价值,才能改变世界
骆新说
他居然把国家运营成一个企业?
骆新说
行不难,重要的是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ia.com/nrzz/11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