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子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假的原型主人公真是孙权这


你以为咱们看的二十四史里,有多少是真的么?不要说小说虚构的成分比较多,其实史书虚构的成分更加夸张。

小说和史书,那都是文人写出来的,只要是个人,那就有自己的爱好和情感。只能说,史官是官方认可的小说家。

甚至有人认为,史书上除了名字,都是假的。而小说里,除了名字都是真的。这句话在某些场合下还真的管用。

那么这里,我们就能扯到草船借箭这件事了。从裴松之注解《三国志》中,我们会发现草船借箭的是孙权,而《三国演义》里草船借箭的是诸葛亮。

01孙权的船被射成筛子,可不是为了借箭。

显然从史书的角度来说,裴松之是南朝宋官方承认的史学家,所以他的话更有说服力。可是我们要知道,草船借箭这件事本身就不存在。

裴松之写的这个故事,原来是有两个版本的。

第一版引用《吴历》:曹操大军压境,孙权一点都不虚,他趁着一艘轻便的小船,从濡须口直奔曹操的水军大寨而去。

曹操发现只有一条小船,认为这肯定是孙权来查探军营了,所以让大家严阵以待,不要胡乱射箭。孙权慢慢悠悠地晃荡了五六里路,这才返回。临走前还不忘击鼓奏乐,以表示自己的胆略。

第二版引用《魏略》:同样是曹操和孙权两军对垒,孙权坐着大船前来查探军情。曹操直接命人万箭齐发,大船立刻倾斜了,因为只有一边承受那么多箭。

于是孙权立刻让大船掉了个头,这下子船的另一边,也被射满了箭。这个时候大船反而平衡了,孙权也得以安然回去。

那么这两个故事,透露出一个什么秘密呢?秘密就是,孙权根本就不是去借箭的。史书上还只字未提借箭的事情。

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馀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权乃自来,乘轻船,从灞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吴历》

罗贯中发现这个故事非常有趣,就把它延伸了一下,变成了草船借箭的故事,而主角则由孙权改成了诸葛亮。

所以,你如果要改教科书的话,直接把这个故事删掉就行了。因为历史上不存在所谓的草船借箭,因为史书里既没有草船,也没有借箭。所以故事都是在演义里出现的。

要么你就不承认这个故事的所有内容,一旦接受了草船借箭的这个故事,那就千万不要扯到孙权身上。人家孙权家大业大,才不会在乎这么点箭呢,更加不会坐草船了。

02孙权草船借箭这事儿,我觉得也不靠谱。

如果你非要扯历史,那么我觉得史书在这一段的描述,也非常莫名其妙,可以说完全是作者本人的臆想。

先从第一版的《吴历》说起。这本书是谁写的?是西晋的吴郡太守胡冲,他老爸胡综是东吴的大臣,曾经和孙权一起读书。

由此可见,《吴历》也算是吴国人自己写的历史书。那么问题来了,当时孙权乘船去曹营的时候,距离曹营到底有多远?这是没有记录的。

如果孙权距离曹营非常远,导致曹营士兵根本就看不到孙权的船,那岂不就解释了曹操不射箭的原因了么?所以说孙权大胆探曹营,或许就是吴国人自己编造的故事。

第二版《魏略》。这本书又是谁写的呢?是曹魏京兆鱼豢没事儿在家自己编写的,压根就没有在市面上流通。但是可以肯定是曹魏的人写的。

这本书里的情况就更加稀奇了,万箭齐发射在大船上,船居然没有被射沉了?还要搞什么平衡,掉个头让人家继续射?

只能说这本书的作者鱼豢的脑洞实在是太大了,完全忽略了万箭齐发的力道,以及大船被射了那么多洞以后,到底会不会沉。

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魏略》

他只知道利用平衡原理,来强行编造了这个故事,却不知道除了平衡以外,还有牛顿三大定律,估计牛顿知道这个故事也得被活活气死。

03草船借箭的就是诸葛亮,这是没跑的。

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得知,孙权是根本不可能草船借箭的。一来他没有这个心思,二来客观条件不允许他草船借箭。

所以你非要说真实历史上发生的草船借箭,主人公就是孙权,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除非你说孙权乘船去探查曹营,船两边被射了箭,那么这个故事是史书里写的,但是这个故事是草船借箭么?当然不是。

发明这个故事的人,是罗贯中本人。此前所有的作者,都不知道这个故事。而罗贯中将草船借箭的美名给了诸葛亮,从而造就了千古佳话。

孔明曰:“望子敬借我二十只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千余个,分布两边。吾别有妙用。第三日保管有十万枝箭。只不可又教公瑾得知,若彼知之,吾计败矣。”肃允诺,却不解其意,回报周瑜,果然不提起借船之事,只言:“孔明并不用箭竹、翎毛、胶漆等物,自有道理。”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三国演义》

这本身是没有任何害处的一件事,可是偏偏非要有人把这件事给纠正过来。那么真的要纠正的话,只能忍痛把这个故事从书本上删除了,因为整个故事都编写的。

你总不能为了凸显孙权的地位,再修改一下,把孙权的故事改成草船借箭吧?那样岂不是又误导祖国的花朵们了?

总结:史书都是下一代王朝的人编写的,根本没法佐证真实性。

我们国家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传统,那就是新建立的王朝,总是会给上一代王朝编写历史,以此记录上一代王朝所发生的事情。

这么一来问题就大发了,下一代王朝的史官们,在写历史的时候,必须要照顾一下本朝代皇帝们的感受,那在史书上必然就会带有贬低前朝,夸奖本朝的意思。

比如说《明史》里的明朝皇帝,基本上都有毛病,嘉靖炼丹、天启做木匠、正德跟豹子睡等等,难道他们就没有黑一把的想法,我看是有的吧?

那么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的时候,是不是也要考虑一下这方面的事情呢?就连陈寿在编写《三国志》的时候,他也必须要照顾司马家的名声,为什么?

拿着人家的工资,还说自己是独立公正的第三方?这要脸么?被包养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包养了还非要强调自己是独立人格,这就比较没脸没皮了。

参考资料:

《三国志》

《三国志,裴松之注》

《三国演义》

精装全套四大名著正版小学生青少年版白话文水浒传三四五六年级课外书必读三国演义西游记儿童版红楼梦京东¥购买已下架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ia.com/nryl/14586.html


冀ICP备19029570号-13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