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妈妈饮食 位 鱼 http://www.bdfyy999.com/bdf/jiankangzatan/9981.html我司很厉害,但那厉害不是我的
从上上周开始,不断有朋友给我转发有关我司的新闻和推文,都说我司厉害,日进几亿,海外豪华高管团如银河战舰, 的全球战略的成功领跑者。
的确,我司非常牛逼,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也确实觉得挺好的,至少,在这疫情期间,我还有一份收入不错的稳定工作,让生活照常运转,吃喝不愁,我应该感谢我司。刚开始,我对朋友们发来的消息都会敷衍的回一句,是啊是啊,特别厉害。后来,我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索性就不回了。
截止上周五,加入我司整整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亲身经历了一款产品在全球的迅猛壮大,我每天和一群非常努力又可爱的产品经理们共同奋斗着,推进那么多有趣好玩的功能在全球那么多国家的全面落地,这个过程是有趣的、兴奋的、并且有成就感的,但是也是痛苦的、反思的、焦灼的、不断逼迫自己以及十分丧的。
我自认为自己是个还算清醒的人,清醒地认识到:组织能力不代表个人能力,组织成功更加不代表个人成功。我只是公司的一颗小螺丝钉,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我不仅没有能力成就平台,也没能让平台成就我,说到底,我什么玩意儿都不是。
前两天读到一篇文章——《前央视主持人6年前出事被查如今豪车积灰无人开》,没错,说的就是芮成钢,那个自称和一堆*商界名流都是好朋友可以代表亚洲的前央视主持人,那个青年得志问遍全球的前央视主持人,那个错把平台当实力的前央视主持人,那个,被遗忘的人。
没有所谓的 的选择
看完韩剧《机智的医生生活》,很羡慕里面的友情和医生,靠手里的一把手术刀,自己有多大本事儿就使多大本事,命运绝大部分靠的是自身的技术,这种自己可以掌控自己人生的技术工种,真的很让人向往。但是,人生的路都是自己走的,再羡慕再向往也不能退回二十年前去重新选择一次。
我高中的历史老师经常会说一句话——历史无法假设。
真的退回去重来一次,我想我依然会选当时的那个选项。人生中面临的选择很多,不管你选择哪个选项,可能 都会怀疑自己选错了,甚至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选那个“ ”的选项。没有所谓 的选项,每一个选项都是自己走出来的。就算我们真的没有得到那个 的选项,也不必懊恼后悔,因为人生的发展从来就不是一次选择所决定的,而是由一连串的选择共同作用的。既然选择了那个选择,就不要后悔和纠结,所有的选择都是 的选择,都会有收获有成长,真的很痛苦很绝望,那就换一个方向,人生很长,哪一条路都有不一样的精彩体验,只是看待它的角度不同而已。
进入法律行业10年有余,我时不时的也会质疑自己,为什么我要选择法学这个专业从事法律这个职业,当初我明明可以选择数学、化学、医学……这些靠自己就可以杰出的领域?为什么我要选择社会科学,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battle)?
这一周工作下来,我每天都在和各种不同的人沟通,很多都沟通都带着分歧甚至是敌意,有一次我甚至和一个同事在电话会上大吵,吵到彼此互吼,身心俱疲。再一次,我对自己的沟通能力产生质疑,再一次,我对自己的性格脾气进行否定,再一次,我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深深地倦意。
放弃还是捡起?
我们公司有个非常 的同事,她写了一篇自己职业发展的感悟,在公司内部的阅读量惊人。我反反复复读了三四遍,写得真的太好了。虽然开篇建议职场经验小于2年的同学阅读,但是对于我这个工作超过10年的人来说,依然启发深远。
她说,大部分的人并非天赋异禀,而是根据环境和自身的变化去在每一个短期内产生新的碎片能力,使得这些碎片能力在未来可用。而这碎片能力大概可以分为两类:
1.硬碎片能力:多是专业上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培训所得,比如语言能力,法律分析,画PPT,做模型等等。
2.软碎片能力:多是考模仿、领悟和实践训练获得,比如演讲、沟通、谈判、管理等等。
她说,这两类碎片能力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作用力不同。大部分情况下,硬碎片能力在职业早期发挥大的效用,而软碎片能力是终身的。硬碎片你能力决定职业的起点和下限,而软碎片你能力决定职业的上限。
我的理解是,对于绝大部分工作类型,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类,硬碎片能力是有上限的(科学家可能除外,有技术就行了),我不能通过硬碎片能力让自己非常非常杰出,但软碎片能力可以,软碎片能力决定了我们职业的天花板。
两种能力,哪一种更难获得,答案显然意见。人生前25年甚至前30年,我们可能都在训练自己的硬碎片能力,软碎片能力被忽略被搁置。那这些软碎片能力怎么获得?现在学还来得及么?正如我这位 的同事所说,软碎片能力可以通过模仿、领悟和实践训练获得。现在,应该还来得及。看看我们周围 令你敬佩的人,从“偷”师开始,模仿她/他,但是模仿不好的话,容易东施效颦。所以需要在模仿的过程中去领悟,总结方法论,然后通过实践不断地去训练自己,复盘抽象出事情本质,周而复始。
所以, 步,先从找一个 令你敬佩的人开始!你找到了么?
后记:我昨天早上去爬了香山,5点半开始爬,7点半不到下到山脚下。一路上碰到的大多是老头老太太。小时候爬山一心只想快快地到山顶,心无旁骛。昨天爬山爬一段就会往身后看一看,看看身后的天空和远处的北京城。上山的时候气喘吁吁,主要是身体累,下山的时候格外小心,怕踩滑摔倒。下山竟然比上山心累,奇怪吗?一点也不。
上林上上签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ia.com/nrsd/5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