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子

对黑格尔的批判系列文章最后一篇对黑格尔


怎样治白癜风 https://m.39.net/pf/a_4540742.html

--只写最优质的哲普内容

序言:

如果没有在解决西方哲学的“思想系统”中去看西方哲学,就必然会陷入其哲学家独断的前提所建构的哲学观。

所以,在发布部分文章之后,我们就决定先将能解决既往哲学各种问题的《物演通论》整体思想先发布,让读者有一个基于当代的哲学背景作为思想背景,以此前提来看既往西方的各个哲学家,才容易陷入其独断的大前提中。

而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具体阐述了黑格尔哲学的整体思想,接下来我们来看黑格尔哲学底层逻辑本身的巨大问题,前文已经探讨过了“辩证逻辑”本身的巨大缺失,接下来我们来看黑格尔哲学中其他的底层逻辑的前提性缺陷。

一、“绝对精神”是独断无来由的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没有来源的

是一种纯粹的独断,没有建立在任何实际的基础之上,也就是没有从电磁感应、感性、知性、理性一步步演化过来的生发基础的,没有起源,而纯粹是黑格尔独断的逻辑产物,仅是为了在逻辑上解决康德物自体和现象界的分离和二律背反问题。

也就是说,黑格尔在解决“知”和“在”的对立矛盾问题时,其唯有抛弃客观存在或抛弃精神存在来处理整个存在系统,然后黑格尔将主体的精神绝对化,或者说在黑格尔的辩证的演进论中,将人的精神或高度代偿的感应属性视为绝对精神,而客体就都成了绝对精神的异化,一切的存在都成了精神存在(或可感属性的耦合),这才实现了主体对客体的认知。

于是,客观存在就被黑格尔勾销了,主体中一切客体都是绝对精神的异化,主体的精神存在就是绝对的存在,人类的精神无来源的直接绝对。

但要知道,任何存在者都是相对存在,任何的“知”都不可能超脱“形而上学的禁闭”,而唯有以求存为基础规定,才能将“形而上学的禁闭”中的“在”与客观存在达成连接,从而说清“形而上学的禁闭”的来源以及“形而上学的禁闭”下的人的来源。

而“绝对精神”之所以被认为是绝对真理,是因为作为相对存在的人类精神本身作为人类这个至弱载体的代偿,就需要表达为无限的追索、无尽的探知才能为人类的存在提供一个确切的求存基础,使得人类获得稳定充足的依存条件。也就是说,人类是自然万物的末端产物,而且随着人类的逐渐残弱化,其精神必然要越来越膨胀,以至于追究无限、追究终极,甚至将自身视为绝对,由此设定才能使得人类无尽追溯,无尽探求未知,以找到确切的定位和对“对象”的认知。

这才是绝对精神的原本内涵。

所以,所谓的“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也只是人类作为分化物或相对存在,在面对自己认知越来越复杂,依存条件越来越繁多,而不得不代偿出的一种先验式的本能处理方式,只是人类的残弱要求其精神有如此无限、绝对的内涵才能使得人类不断追逐。

事实上,绝对精神仅仅其深在内涵只表达着人类精神的有限性和相对性,而不是无限。

即是说,黑格尔将客观存在全然视为精神存在,但是客观存在怎么可能是精神存在呢?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黑格尔只是建立了一个极端对立、且相互转化的循环往复、有限无止的逻辑模型,其仅作为知性逻辑到理性逻辑的过渡,而非逻辑的最高表达,只是使用了辩证逻辑去解决“知”和“在”的对立问题,至于更深在的问题,黑格尔并没触及,最多就是划定了人类的理念世界的框范,至于客观存在则全然被遗弃了。

所以说,黑格尔绝对精神本质上只是为了解决康德此岸与彼岸无法结合的逻辑困境,也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无法逾越主观精神的禁闭,从而导致了此岸与彼岸的失联,“知”和“在”的对立分离,于是黑格尔才提出绝对精神后就将此岸与彼岸的失联问题解决,因为精神是绝对的,客体是绝对精神的异化。

即黑格尔把人类的“知”中的“在”或精神存在视为绝对的A,而万物之“在”视为非A或A的转化,从而以勾销“在”的客观存在,最简单的处理了人类形而上学的禁闭与康德自在之物的关系问题。

由此就在逻辑上解决了“知”和“在”对立问题。

但无论黑格尔如何表述,我们只有知道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无法把康德彼岸的自在之物和人类此岸的精神认知合二为一的,而只是勾销了自在之物对人类产生的形而上禁闭,然后在绝对精神和精神异化中胡缠。

所以说,黑格尔仅仅是在解决前人遗留下来的问题,仍旧是在唯物、唯心的二元大框架下所提出的绝对精神,而根本没有从“知”与“在”的源头来探讨精神的起源,所以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只能是基于前人的遗留问题从而独断。

也可以说,黑格尔的逻辑学整体上是为了整顿“知性逻辑”而生的,但因为黑格尔未能弄清逻辑的本质和发生学原理,使得自己说不清知性和理性的区别和界限,结果以辩证逻辑的基础用理性逻辑的方式编著了自己的理论,然后以为解决了“知”和“在”的问题,事实上并未解决太多实质问题。

二、黑格尔的“矛盾转化”表达的是对“相对存在”主观定性的独断

黑格尔所谓的矛盾

是一个没有具体定量的主观衡定标准,只是个体的主观定性。

比如时间的快慢,对于不同状态的人来说是有不同的感知的,有些人专心做某件事,就会觉得时间过的很快,有些人无所事事则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但是时间本身一般来说都是一样的,没有所谓的快与慢,只有主观的快与慢,而唯有确定的钟表计量,才能准确的基础去判断时间的快慢。

但要知道,一旦说一个对象既是矛又是盾,时间既是快又是慢,那么对这个“对象”和“时间”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因为一般说来,对象要么是矛,要么是盾,而时间本身并没有所谓的快慢,那么怎么能同时是两个对立的概念,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比如,当你看到一只豹子向你飞奔而来,如果你一直在哪里纠结跑还是不跑,你一定被豹子吃了。

所以,主观相对的定性在超大信息量的处理上不会具备太大的客观意义,所谓横向的相对存在之间的转化是不可能达成的,转化只是将主观概念的转化误用到客体的转化上去了。

于是,所谓的“矛盾转化”就相当于用相对的主观定性方式来说明概念上矛盾的转化,用盾来说明矛,也就是矛可以转化为盾,盾也可以转化为矛,就是辩证的对立二元概念可以在逻辑学互相转化,但是对具体的客观对象来说,矛就是矛,盾就是盾,两者不可能直接客观转化,转化都是主观概念上的转化。

所以,辩证逻辑与知性逻辑的区别就是,不再像知性逻辑中的对象就是固定不变,不发生任何的转化,而可以在主观上达成矛与盾是相互转化,使得矛与盾这个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发生拓展以容纳更大的信息量。

总之,黑格尔用矛盾转化的方式是为解决“知”与“在”的二元对立问题,或者说解决主体的绝对精神是如何转化或异化为客体的。

但是这必然会产生一个重大的麻烦,就是黑格尔认为精神是绝对的,那么精神就应该是无限且全方位的,也就是说人类的理性和精神可以触及宇宙的一切角落,而不需要任何的上下、高低的方式去标定自身,因为一旦有了这些对立概念的标定,那么绝对精神不就沦为有限的精神了?

这就相当于用有限的辩证逻辑工具去解释一个无限、绝对的精神现象,这当然是解释不清楚的。

所以,精神不是无限且绝对的,辩证逻辑也不是最高级的逻辑。

由此可知,黑格尔的矛盾转化论是不明白“精神存在的有限性和失位性”的专断产物,精神中的存在绝不是反应客观世界的原样,只是在逻辑上证明了人类的有限,人类永远永远脱离主观精神的禁锢。

所以说,人类通过“相对主义”的定性逻辑寻求自身定位的动荡状态叫辩证逻辑,而只有对“相对存在”的定性做更精细的矢量化、标准化,才算进入理性逻辑的处理方式,黑格尔的辩证演进论只能说是辩证逻辑和理性逻辑定律的杂糅状态。

三、黑格尔的“对立同一”是没有纵向演化观念的独断

可以这么理解

黑格尔认为人、世界和宇宙都是从生到死,再从死到生,由盛而衰、由衰而盛,或者宇宙、自然、历史中的互相转化又同一,是在概念上的对立两级上来回跳跃转化,由此达成人、世界、宇宙的恒定存在。

也就是在人、世界、宇宙在周期性的生与死之间来回跳跃转化中达成狭隘的“同一”的前提下,建立起他的循环往复、有限无止的逻辑模型。

但事实上,无论是宇宙、世界、任何物类都是单向度演化的,是有一个起点到终点的进程而非在概念的对立两极上来回跃迁的“同一”,即无论是熵增、衰变、递弱代偿法则,都表达的是世界是单向度演化,所谓相对定性概念下的对立同一。

如白天和黑夜、冷和热、长和短,生和死等等,只是对于复杂现象的最粗陋的划分,只是对个类的归纳总结,而一旦度量化的划分,所谓对立的概念在本质上完全是统一的,二者并无本质区别,只有量度的差异。

所以,辩证逻辑只是对定性概念的简单、粗浅的定性化处理,所谓的“对立同一”或“物极必反”的循环往复、有限无止模型,只是根据狭隘视角下的表象建立的最粗陋的模型,并不能真正揭示表象下的深层本质,而要有效处理信息,就必须根据信息的需要定性定量的精密逻辑模型,如定量的建立起对立双方彼此的联系,那么这时候“对立同一”的概念就自然被不对立的其他一系列单向度演化替代或消解。

四、黑格尔学说的实质

对于黑格尔的学说

尽管说,黑格尔在逻辑上消解了形而上学的禁闭,将康德彼岸和此岸融合,但是这种消解和融合只是因为黑格尔更彻底的默认了精神本身的禁闭,或者说将那客观存在“物”本身直接扣入冷宫。

我们更要知道的是,无论黑格尔如何的将逻辑泛化,逻辑的对象始终都是在形而上学的框范之中,仅仅都是在整顿客观世界的可感属性,绝不涉及客观世界本身,甚至连属性本身都无法触及,而且他所谓作为逻各斯的辩证演进论也没有任何的精密逻辑定量的实际基础。

所以,黑格尔否认了人感知规定以外的客体存在,而将一切万物不加区分的统统视为绝对精神的异化,那么在这种绝对的逻辑范畴下精神的渊源与本质也就成了绝对,而无从探讨,也没有发生来源,更无法匹配当下的科学信息量。

于是,在横向观念下的黑格尔绝对精神终究是无法逃过人类精神的禁闭的,最终只是在形而上学之中玩弄了一番技巧。

也就是说,继笛卡尔、休谟之后,康德虽然致力于寻求“纯粹知性”和“纯粹理性”自身的规定性,却依然无论如何也无法将彼岸的“物自体”或“客观存在”摆渡到此岸的“我思”中来,结果导致对物自体的任何指谓本身都是无意义的或无效的武断。

但无论你承不承认,物自体指的是客观存在,你无法通过逻辑去证明物自体,因为以任何的逻辑、感知都指谓的是客观存在或物自体的“可感属性”,而不是客观存在或“物”本身。

所以,如何克服这个因为形而上学导致的武断就是黑格尔学说的实质,黑格尔将一切存在都视为逻辑性的存在,于是就消解了非逻辑的物自体,既通过绝对理念消解掉不能用逻辑证明的“物自体”,以及消解了精神存在和客观存在的对立,也就是通过被封闭的“绝对精神”来克服形而上学本身暂时无法克服的矛盾,进而达成对形而上学本身的消解,这就是所谓“辩证法”或“辩证逻辑”的原初宗旨。

可见,黑格尔的高明之处仅仅在于他比别人更老实更彻底地默认了这种“形而上学的禁闭”,并且毫不僭越地自限于独断的逻辑限局之内探求逻辑自身正、反、合的限局运动之规定,从而通过消解形而上学以外的武断达成对形而上学本身的消解,认为一切的自然万物都是逻辑中的产物,而完全没有说清非逻辑的物自体,自此形而上哲学终结。

总之,因为黑格尔学说的过于宏大,使得后人迷乱于其中,或者说很多领域不得不粘连上一些黑格尔的思绪,这就使得很多人误以为黑格尔解决了非常多的问题。

而事实上黑格尔学说因为独断的绝对精神和辩证逻辑两个支点的缺陷,使得他的学说事实上“只有”那个他严谨论证的有限无止、循环往复的逻辑模型才是值得一提的。

至于其他那些宏大的各项理论更多的是提供了反面教材。

结尾:

黑格尔的哲学是基于横向视野下,粗糙定性万物而互相转化的辩证演进观,可以说这个有限无止、循环往复是黑格尔在西方哲学中最大的贡献了,而他给后世的部分人留下了部分影响,马克思的唯物辩证论和历史经济学解释,就是基于黑格尔的学说为前提的,即马克思推理说曾经是理性的事物在演化过程中变成了非理性的,曾经是理性和公正的私有财产,最终会作为历史的辩证逻辑过程的结果被颠覆和废弃。包括现代哲学的克尔凯郭尔、尼采、海德格尔、萨特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受到了黑格尔的影响。

但要知道,黑格尔学说的整体本质上并未对整个西方哲学一直所困扰的“知”和“在”问题作出真正解决,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要知道,在横向视野下西方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在康德和黑格尔的学说中结束了,因为“知”和“在”的问题被处理完毕或者说已经没有更好的方式来解决。

至于在近现代的西方哲学中已经完全没有在宏大的哲学观,也就更别说真正解决“知”和“在”的问题。

最后关于理性,我想在此表达一下我的观点:

尽管本系列文章是极为理性的阐述西方哲学的核心,但并不代表理性就是完美的,而且理性不仅不完美,它甚至正在消解或结构一切既往那些所谓意义和美好的东西,正如王东岳老师在他的课程中所讲,西方后现代哲学的核心就是为了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也就是反理性,因为他们中那些伟大的头脑已经意识到理性带来的灾难。

但尽管面对今天复杂的世界,我们又不得不通过理性的方式去应对一切的问题,但是作为读者的您如果想要获得幸福,切记勿将理性过度的置于社会人文中,因为以极度的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会解决你的问题,反而加重你对一切“人”相关的怀疑,反而“糊涂”才是最好。

参考文献:

《物演通论》王东岳著

物演通论福州答疑王东岳(视频)

东西哲学启蒙课王东岳(视频)

《西方哲学史》弗兰克梯利著/贾晨阳解本远译

《西方哲学史上、下》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

《古希腊哲学》黄颂杰章雪富著

《黑格尔著作集精神现象学》(德)黑格尔著/先刚译

《黑格尔著作集逻辑学》(德)黑格尔著/先刚译

《精神与绝对知识》(德)黑格尔著/陈建华译

《黑格尔说否定与自由》(德)黑格尔著/王运豪编译

《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赵敦化著

《西方哲学史修订版》赵林邓晓芒著

《西方哲学史第2版》张志伟著

本文节选自《中国新哲学之东岳哲学》

购买《物演通论注释》和《中国新哲学之东岳哲学》书籍

以及哲学思维系统训练课程联系人

创作好内容很难,创造最优质的文章更是难上加难

望各位看客朋友们,有钱捧个钱场,有人捧个人场

可以带走思想、转发或分享;也可留下点赞和赞赏

您的支持,是我们做最优质内容最大的动力

更多精彩内容在《中国新哲学之东岳哲学》和《物演通论注释》(本年最后9套)

另外,你觉得那些哲学家的哲学很难,可以留言,留言最多的那位哲学家,我们文章就是对这位哲学家的核心阐述。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ia.com/nrsd/15894.html


冀ICP备19029570号-13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