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子

北宋禁*号称八十万,为何敌不过几万金*罪


靖康元年(公元年),金国派出六万大*围困宋朝都城开封。

负责防守的宋*虽然在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是面对金*却不堪一击。

金*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攻破开封,历史上中原王朝最屈辱、最悲惨的“靖康之难”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熟悉《水浒传》的读者都知道,宋朝朝廷有八十万禁*,由像“豹子头”林冲这样的高手则出任禁*教头,听起来十分唬人,可是为何这么大体量的禁*,却挡不住十几万金*呢?

其实宋朝的禁*,并不是大家理解的传统意义的皇家护卫队,而是宋朝的一支常规部队。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以后,觉得自己要吸取唐朝中后期和五代十国等乱世王朝教训。

想来想去,他觉的唐朝之所以没落,五代十国等国家之所以出现各种篡夺皇位的现象,归根结底是一个原因:那就是皇帝没有掌握足够的兵权。

于是赵匡胤在当了皇帝之后,为了改变五代十国时期武强文弱的局面,避免其他人效仿自己也来一出“*袍加身”,所以在搞出一套“杯酒释兵权”后,将*权重新收归皇帝控制。

而且赵匡胤还对宋朝的*制进行了改革,将北宋的主要*队分为禁*、厢*和乡兵三种。

其中禁*由天下各地的*队精锐组成,是宋*的主要战斗力;

“收天下甲兵,悉萃京师,名曰禁*。”

而厢*主要从事工役或杂役,故也称“役兵”,根本没什么战斗力;

而乡兵更像是平时接受*事训练的农民,战斗力自然也不用多说。

为了避免出现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宋朝在兵力配置上遵循“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的原则。

首先从各地*队中选出精锐组成禁*,再将最精锐的部分组建殿前*负责驻守京城,其余的侍卫亲*则驻守各地。

如此一来,京城*队最为精锐,如果各地发生叛乱可确保京城无忧,这便是“强干弱枝”;

而如果京城有变,各地驻扎的禁*在联合地方*队后,也足够应对,这便是“内外相维”。

如此算来,禁*确实是整个大宋最精锐的部队,而驻守京城的殿前*,更是精锐中的精锐。

最开始的时候,宋朝禁*的确是走“精兵”的路子,全国的禁*编制只有20万。

可是到了后来就越来越多,而宋仁宗庆历年间达到了峰值,全国禁*大约有82万多人,这也正是后来的“80万禁*”说法的由来。

如此庞大的禁*队伍,宋朝就是再有钱,也觉得养起来很费劲。于是后来王安石变法时,就削减了大量禁*,但还留了大约60万的编制。

但是整个宋朝从建立初起,就奠定了“重文轻武”的主基调。

而经过“澶渊之盟”后,宋朝用白花花的银子买了将近百年的和平时期,所以更加不注重*队建设。

而禁*也在这种大趋势下,逐渐越来越烂。

宋仁宗年间,由于社会矛盾激化,各地民变频发,所以朝廷开始大批招募禁*。

为了能招募更多的禁*,朝廷规定,地方的都监们如果能招满千人,那就官升一级。

这样一来,*士的数量成为最主要的因素,至于兵员质量根本没人关心。

地方官员在招募兵员时,无论阿猫阿狗一概欢迎,以至于招入*中的“皆是坊市无赖及陇亩力田之人。”

兵源的质量越来越差,正规严格的训练就更加谈不上了。

宋仁宗年间的禁*的*事训练,就是“鼓角虽备,不为号令,行伍虽列,不问稀密,布阵虽立,不讲圆方。”

也就是说,禁*的训练就是走走过场、装装样子。

后来虽然经过王安石变法,从宋神宗年间起开始进行强力改革,但也只是西北等少数部队有改善,大部分禁*,还是老毛病。

而且由于长期没有作战任务,最多也就是弹压一下民变,朝廷使用禁*的机会非常少,于是又滋生了一个新的问题。

禁*官员在*士数量上开始“注水”。

宋徽宗年间的禁*,官方数据是五十五万,但以崇宁五年枢密院的报告说,单是汴京周边的禁*,缺额就高达十四万。

地方各个战略要地的驻*,缺额更是常见现象。像理论上该有三万人的定州,实际只有六千多人。

为什么会在兵员数量上注水呢?

原因很简单,一方面因为*官克扣士兵钱粮,士兵无粮无饷只能当逃兵;另一方面,*官多上报士兵数量,可以争取更的钱粮来中饱私囊。

这样一来,留在禁*之中的,都是些可以得到粮饷*饷的关系户,久而久之,禁*渐渐的变成了一群老爷兵。

欧阳修曾上疏批评京师禁*“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侍之;禁兵给粮,不自荷,雇人荷之”。

想想看,这样一支连值班都要别人给代背铺盖,来了*粮都要雇人搬运的老爷兵,还有什么战斗力可言?

而禁*这种*纪涣散的局面,到了宋徽宗年间达到了顶峰。

而助长宋朝禁*这股歪风斜气的,是一个大伙都耳熟能详的人物——高俅。

其实高俅并不是如《水浒传》描写的那样是个小混混出身。

他本来是大文豪苏轼身边的一名“小史”,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秘书。

能在苏轼身边当秘书,说明高逑这个人应该有一定的能力。

高俅为人十分机灵乖巧,善于察言观色,而且写了一手非常漂亮的毛笔字。由于长期在苏轼身边接受熏陶,他还有着不错的诗词歌赋的功底。

更难得的是,高俅平时还喜欢舞枪弄棒,会一些拳脚,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文武全才。

公元年,苏轼要到定州出任知州,临行前他把高俅推荐给了自己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诜。

正是这次跳槽,让高俅走上了通往自己人生巅峰的道路,但是整个大宋朝的历史,却也会因为他而改写。

离开了苏轼之后,高俅在王诜府上待了七年,由于他聪明伶俐、处事得当,深得王诜喜爱。

而王诜是宋神宗的妹夫、端王赵佶(后来的宋徽宗)的姑夫,他是一个书画高手,特别是在绘画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

而赵佶是一个纯正的文学青年,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一不好,因此和王诜私交甚密,两个人经常互相走动,这给高俅的进阶提供了百常重要的条件。

元符三年(年),高俅的人生因为一次偶然事件而发生了重大转折。

这一天,王诜和赵佶在等候上朝时期相遇,赵佶忘了带篦子刀,于是向王诜借了一个来修理一下自己鬓角。

赵佶用后对王诜说:“这把篦子刀的样式非常新颖可爱”。

王诜回道:“我最近做了两个,还有一个没用过,稍后就派人给您送去。”

退朝之后,王诜就安排高俅到端王府去送篦子刀。

碰巧,赵佶正在园中玩蹴鞠,赵佶的球艺高超,围观的仆人和杂役都纷纷拍手叫好,唯独高俅站在一旁静静观看,脸上还时不时露出不屑之色。

赵佶见这个小厮对自己的球技不以为然,便问道:“你也会踢吗?”

高俅倒也毫不谦虚,当即就下场展露了一下自己高超的球艺,当场就把赵佶给震住了。

沉浸文体圈子多年的赵佶,从未见球技如此高超之人,他当即派人传话给王诜:“谢谢你给的蓖刀,连同派来的人,我一并收下了。”

就这样,高俅一跃成为自己“球迷”端王赵佶的亲信。

更为凑巧的是,仅仅在一个月后皇帝宋哲宗驾崩,赵佶幸运地被太后选中继承大统,成了大宋皇帝,也就是宋徽宗。

而高俅则理由当然的成为“潜邸旧臣”,从一个闲散王爷的玩伴儿,一跃进入了大宋王朝的官场,从此平步青云。

此时的高俅,虽然跟随赵佶时间不长,但是靠着自己察言观色和机灵应变的本事,已经深得宋徽宗信任。

宋徽宗也将高俅视为自己的心腹,一心想帮高俅脱离内侍的身份,在官场上谋个前程。

为了帮助高俅升迁,宋徽宗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在宋朝由于文臣的地位比较高,所以对文官的选拔要求也比较严格。担任县令以上的文官基本都要具有三考出身的进士资格。

这种升迁道路既漫长又困难,显然不适合高俅的情况,更不适合宋徽宗想把高俅继续留在身边的想法。

而宋朝武官的地位虽然相对较低,但升迁的伸缩性却很大。

在宋朝,武官只要有边功,就可以成为三衙长官。

于是宋徽宗将高俅派到守卫边境的大将刘仲武身边去“镀金”,凡是刘仲武取得的*功,都分给了高俅一部分。

据记载,崇宁三年(年)十月,吐蕃赵怀德叛宋,刘仲武率*平叛大获全胜,使赵怀德等人复降。

大观二年(年),童贯及刘仲武在西境又取得了一次较大的胜利,他们成功地招降羌王子臧征仆哥,收复了积石*。

而这两场战事,高俅都参与其中,虽然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不好说,但是至少在他的履历上积攒了可以升迁的资本了。

于是高俅靠着这些“*功”,一步一步升迁到太尉。

而宋徽宗对他的信任更是与日俱增,后来直接让他统领东京禁*,让他来带*拱卫京城,将自己与皇亲国戚的身家性命全部交与高俅。

而正是这个决定,为宋徽宗的悲惨下场埋下了隐患。

按理说,禁*做为守卫京城最主要的战斗力量,应该是一个国家战力最强的部队。

但是由于种种积弊,禁*的*纪十分懈怠涣散,而高俅接管禁*之后,并没有励精图治,以扭转禁*颓废状况来报答宋徽宗对他的信任。

而是利欲熏心、变着花样贪没钱财,彻底的将大宋禁*变成一群乌合之众,毫无战斗力可言。

由于当时贪没*饷已经在宋朝禁*中的司空见惯,所以高俅统领禁*之后,已经不满足这种常规操作,而是将禁*贪腐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据记载,高俅不仅大肆贪没禁**费,更是将*营的地皮划归自己所有,并在上面建设了大量私宅,将禁*的固定资产变成了自己的不动产。

最离谱的是,他经常驱使禁*去做一些砖瓦匠、泥水匠、木匠之类的私活,然后他自己收取劳务费用,将禁*变成了一个大型的劳务市场。

由于大量的禁*兵士常年要去做各种各样的劳务,所以禁*根本不组织必要的*事训练。

而且为了能让禁*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劳务作业,高俅在招收禁*兵士的时候,首先选择有砖瓦匠、木匠等手艺的人。

而*中那些没有手艺的兵士要想在禁*之中混下去,就需要花钱再雇工匠以应对上级派下来的各类差使

如果没有钱,那就自己再找其它营生赚钱。

就这样,北宋的整个禁*就变成了高俅个人的工程队,而高俅则成了吃着皇粮的包工头。

整个大宋禁*变的“纪律废弛、**不修、人不知兵,无一可用”。

但是高俅心里明白,自己毕竟是奉了圣命来管理禁*的,总得做点表面文章给皇帝看,于是高俅经常会邀请宋徽宗来观看禁*“操练”。

为了应付宋徽宗,高俅在禁*训练上做足了投其所好的文章。

做为宋徽宗的心腹,他深知宋徽宗是一个喜好文艺、贪玩好耍的人。

所以在宋徽宗来查看禁*操练的时候,高俅就会让禁*横列四色彩舟,让禁**士穿上颜色鲜艳的衣服,手持各色大旗、棹刀、盾牌等器具列队反复穿插。

为了迎合宋徽宗的喜好,高俅还让禁*扮做狮豹、神*一类与禁*一起操练,更是安排两队人员在一边演奏音乐。

“横列四彩舟,上有诸*百戏,如大旗、狮豹、棹刀、蛮牌、神*、杂剧之类。又列两船,皆乐部。”

但是这种类似唱大戏的训练方式,却让宋徽宗当场连连叫好,对高俅大加赞赏。

这样一来,负责守卫大宋都城的禁*完全没有一点*队的样子,更像是工程队和马戏团,谈何保家卫国,护佑黎民?

公元年初,金兵大举南下,吓得宋徽宗连忙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宋钦宗。

在得知金*渡过*河之后,宋徽宗连忙带着梁师成等亲信仓皇南逃。

当徽宗一行人逃到泗州后,童贯带领胜捷*、高俅带领禁*也赶到与徽宗汇合。

但是徽宗的各个宠臣为了邀宠而争风吃醋,勾心斗角,相互倾轧,在到达泗州后不久,童贯便与高俅发生冲突。

最终由童贯带领三千胜捷兵护送宋徽宗继续南下,而把高俅带领禁*留在了泗州,名为“控扼淮津”。

高俅十分恼怒,于是以生病为由又回到了开封。

不料这次高俅再一次因祸得福。

宋徽宗在江南待了一段时间之后,见宋、金双方达成了初步的合议,开封之围暂解,于是又带着自己的亲信宠臣回到开封。

但是不久之后,宋钦宗就对原来宋徽宗的宠臣进行清算,将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朱勔和李彦定为“六贼”,处死的处死,流放的流放。

而没有跟随宋徽宗逃到江南的高俅,反到被宋钦宗认为是忠于新君的“自己人”,从而逃过一劫。

公元年,高俅得以寿终正寝,宋钦宗还为他挂服举哀。

同年11月,金*再次大举攻打汴京,受高俅“训练”已久的大宋禁*如一盘散沙,没有丝毫战力,金兵攻破外城时,禁*根本没有抵抗,而是四散逃走。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能当逃兵的禁**士都算是不错的,有些禁*想逃也逃不走,他们连马都爬不上去,只得拼命挂在马脖子逃走。

理应是全国最精锐的*队,却荒唐成这个样子,大宋朝岂能不亡?

归根结底,宋朝从一立国,就全把心思放在杜绝武将造反这件事上,他们一心只想着不在自己身上再发生“*袍加身”,而对外只靠一味的求和、纳贡,用屈辱的姿态和金钱来换取合平,根本没把*队建设当成一件正事来抓。

可是历史证明,只有自身强大以后,才有资格与虎狼谈和平。

如果自身不强大,无论你如何委曲求全,始终只是虎狼嘴边的一块肉而已!

然而这个道理,直到南宋时期,赵氏家族仍然没整明白。

所以说赵氏家族遇到“靖康之难”这样的千古惨剧,只能说可悲可叹,却不可怜!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ia.com/nrsd/13966.html


冀ICP备19029570号-13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