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近两年经历多部献礼片的观影者来说,像是一个被寄予美好希望的盲盒。
《觉醒年代》海报
《觉醒年代》珠玉在前,让大家对年到年前后的那段历史有了更为深刻而感性的认识,大家一度又觉得这样的主旋律题材作品原来也行;但是八佰这样裹挟着爱国主义但拍的莫名其妙又有点强行煽情的电影又让人五味杂陈,你说它好吧,怪怪的,说它不好吧,是不是对烈士不尊重啊。
看之前特地稍微翻了下豆瓣几个影评,才重新积攒起了信心和勇气。看完我只想说,恰饭能不能带我一个。又把人膈应到了,说不出的膈应,又是那种熟悉的巧克力味屎的感觉。
献礼作品就只能拍成这样了?主旋律是不是就不能说不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下面从四个方面解读《》这部作品,给大家提供一点观影参考和素材,谨代表个人观点。
01.主题:回到历史课本式爱国
02.情节:意图出彩的流水账
03.人物:纷繁无序之众脸谱
04.吐槽:主旋律能不能拍好
本文将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下面进入正文。
01.主题:
回到历史课本式爱国
“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凡此种种,只要是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历史及格的,没有不熟悉这些话的。历史课本告诉我们百年近代史中国遭受了许许多多的屈辱,中间经过多少仁人志士舍身赴死的革命,最终才赢来新中国的诞生。但是对于这段历史,除了那些口号和模糊的印象,我们知之甚少。
直到接触到《觉醒年代》这部剧,历史,或者说是近代史一下子在我的脑海中丰满起来,新文化运动不再是历史课本上的一段文字,而是一群有理想有远大抱负、决心开启民智的老师和学生倾注心血的事业,它不是一帆风顺,经历过和旧思想旧文学的抗争,新青年也不再是历史书上的一张图,而是多少人在那个年代心中的指路明灯。原来历史也可以这么的真实、丰满和感人。
而回到《》,开篇就是陈坤饰演的陈独秀因派发传单莫名其妙在狱中和李大钊相会,手握着手坚定了一定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念,然后配上一段感觉很燃的音乐,试图激荡起观众心中的爱国爱*热情。电影一开始,我还是被这种套路唬住了,毕竟带着《觉醒年代》中对这段历史背景的了解,但越往后看越不对劲,怎么都是这种一个场景,三两人物,情不知所起的慷慨激昂,势要献身革命、救人民于水火。。。我突然又有了一种重读历史课本的苍白感,只不过,这次他们节选了重要章节,以电影这种形式表现出来了。
相比之下,《觉醒年代》中每个决定、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是一个真实鲜活的人物、故事在支撑,产生的情绪自然也是水到渠成,毫不做作的,可以称之为催泪炸弹。
诚然电影是一种艺术表现力很强的艺术手段,但这种强行起势、煽情然后高潮喊口号的表现手法,结合后面情节、人物、道化的各种违和,真的无法让人感同身受地理解当时那种爱国热情的由来。
我是来看电影的,你是来喊口号的,我们怎么产生共鸣?
02.情节:
意图出彩的流水账
电影大概有这么几个分支:
以李大钊、陈独秀为领袖,李达为代表的各地共产*人组织筹备召开中共一大;
以马林为代表的共产国际代表赴上海参加指导中共一大;
以*金荣为代表的租界反动势力意图阻挠中共一大召开;
日本*部秘密调查在华共产主义运动并意图阻挠其相关行动。
这几条线第一条为主线,另几条位支线相互围绕补充,表现中共一大召开的环境险恶、组织不易。主线从陈李在五四后决定建立统一的无产阶级**开始,大量着墨于人物背景的描述,而且情节推动十分跳脱,不同场景转接很生硬,同时剧情也很拖沓,很多地方拍着拍着让你有一种在看国民时期言情电视剧的错觉,这不是电影吗?这么宝贵的时间和镜头,都用在展现男女关系合适吗?
好不容易各地代表在上海聚齐,又开始迷之操作。先是刘昊然饰演的刘仁静带着大家迷之穿插突然回忆起五四运动期间火烧赵家楼,不知道想表达什么;然后刘带着几个代表,莫名其妙去上海大世界俱乐部玩耍了起来;尽兴归来遇上宿舍夜话,一群人强行让张颂文饰演的何叔衡讲讲为什么参加革命。
何叔衡讲了一个本地读书人参加殿试面见慈禧、但最终没有见到慈禧真容的故事,得出了作为一个读书人想要抬头做人的结论,然后镜头一转,大家都被这个故事感动了,热泪盈眶,只有教员面色凝重若有所思还算比较正常。真的不懂这个故事感动在哪,强行煽情也选个靠谱的故事吧,真的完全无法共情,几个小鲜肉的演技甚至不如楼下听故事的看门大爷来的真实。
后面就是会议在上海召开,代表们展开激烈讨论争辩,讲道理这里拍的还像那么回事,然后遇到租界探子搜查,紧急转移南湖,又打起了麻将,麻完一顿讨论,终于激动人心宣布建*。后面强行加了李大钊、李汉俊等烈士牺牲场面,但说实话缺少前面的感情铺垫,让人真的没那么感动,但联想到史实,又没法不触动,那种感觉真的很让人无语。你说不感动吧,这些人的事迹让人动容,但是因为这部电影吗,抱歉还真不是。
其中拍了一个杨开慧牺牲的场面,杨开慧穿了一身特别凸显身材的旗袍,一尘不染,穿插和教员的甜蜜告别回忆,然后就被枪决了。。就真的不知道这导演想表达啥。到底是拍民国浪漫言情剧还是献礼剧,真的没搞清楚。
流水账还想拍出采,结果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各种画蛇添足。
03.人物:
纷繁无序之众脸谱
整部电影在不短的历史情节中穿插无数张面孔,很多当红的、过气的小鲜肉偶像、演员出境,无论出境时间长短,留下的角色印象都不深刻,给人一种好不容易有一个在全国人民面前露脸的机会,必须拉足够多的人,管他演的咋样的感觉。
说真的,人嘎子主业都已经是带货卖酒了,在这部片子里演的反动派流氓给人的印象可以说碾压大多数鲜肉。
下面说说几个主要人物。
陈独秀:陈坤饰演,演出了一个狂霸拽的陈,真的是秀,像一个任性的孩子,被于和伟吊打。
李大钊:*饰演,真的,跟张桐比就是侮辱张桐,别了吧,下一个。
李达:*轩饰演,算是电影里面为数不多刻画成功的人物,新婚燕尔、投身革命、心忧天下、舍身忘已,把一个人物真正血肉丰满的立了起来。他有看到新婚妻子时的满眼柔情,也有对革命事业前途未卜的忧心忡忡;有面对共产国际代表的不卑不亢,也有面对革命同志的热情慷慨。
王会悟:倪妮饰演,其实在电影中表现算不错,谈不上多精彩,只能说全靠同行衬托。里面比较离谱的一个剧情是,王和宋铁扮演的富家千金去旅馆订房间的时候,可以成熟老练地说谎,看到巡捕来检查,立马警觉的拉着宋铁走了。结果后面要给博文女校校长说给与会人员要个宿舍,居然就变成李达口中的“一说谎话就会满脸通红、语无伦次”,还花了至少3分钟篇幅表现她为了撒谎不断演练的场景,真是无语,到底是编剧弱智还是觉得观众都是弱智。
毛泽东:王仁君饰演,中规中矩,感觉是被这个剧耽误了。
何叔衡:张颂文饰演,看过《隐瞒的角落》和《扫黑决战》,只能说张颂文根本没有发挥他应有的实力,剧情实在没有表现空间。
陈公博:张超饰演,很棒,演出了《了不起的女孩》里面的冷酷傲娇,然后呢?没了,莫名其妙就鸽了大会,合着你就是来耍帅的。
*金荣:倪大红饰演,老戏骨的演技不用质疑,但戏份对剧情推动作用实在有限,这个角色如果没有感觉没有任何问题。
高君曼:宋佳饰演,没啥大毛病,跟《觉醒年代》里面的周显欣都演出了高君曼知性大家长的风范,不过戏份不多,还是周的高君曼更深入人心。
程子卿豹子:王老师嘎子饰演,两人表现都不错,演出了反动派鹰犬的心思缜密、手段残忍。嘎子哥就算是主业卖酒,吃老本的演技也是吊打鲜肉,当然不排除本色出演的可能。
文素勤:*饰演,很多人应该不知道文素勤,她是教员的母亲,电影中出境不超过三秒,但给人印象很深刻。
两个比较扎眼的角色:欧阳娜娜饰演的女学生,穿一身特别显身材的学生装静坐示威,面无表情,好吧导演你开心就好。周也饰演的杨开慧,硬是拍出了民国蓝色生死恋的感觉,哎,何必呢。
除了这些人多多少少留下一些印象,其他以鲜肉为主的演员塑造的角色,真的是毫无特色、看完就忘。
你永远可以相信老演员的演戏,小鲜肉的面无表情式脸谱表演也永远可以恶心你,真不知道在这样一部献礼剧里,资本到底扮演什么的角色,找这么多鲜肉刷脸,可以说让这部电影彻底变味,在建*百年,这真是一种讽刺。
04.吐槽
主旋律能不能拍好
首先我觉得答案是:能!
这里又忍不住要吹《觉醒年代》了,真的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觉醒年代》无论从剧情的设置推进、道化细节的用心到演员对人物的深入理解打磨、作品主题的一以贯之,都可以说展现了国产主旋律作品的标杆水准。
不夸张的说,《觉醒年代》的主创人员以电视剧为素材剪一部电影,绝对是碾压这部正宗献礼电影。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主创人员从一开始筹备一部作品,到底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准备花费多少心思,是能够决定一部片子的质量的。倘若《》能够抱着讲好一个故事的初衷,精心挑选合适的好演员,而不是找一堆鲜肉演员填充屏幕和画面,我相信这部电影不该是这样的。
最后,如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也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思想大转变,文艺工作者在这个过程中能不能跟上时代、思想发展的浪潮,用心拿出有诚意有深度的作品,观众看在眼里。
那种一拥而上用看似华丽的食材烹屎喂观众还要观众叫好的所谓电影人,终究会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湮灭。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ia.com/nrsd/13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