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子

为国铸剑,虽逝犹生采访战略导弹与运载


为国铸剑,虽逝犹生

——采访我国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专家谢光选的经历

作者冯作平

人物介绍:谢光选(年11月5日——年2月22日),中国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和主要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今年11月5日,是谢光选院士岁的诞辰纪念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使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采访谢老的经历,往事历历在目:

年5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治部于庆田主任安排五位宣传工作人员采访前来东风航天城指导工作的航天专家(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在 招待所,笔者采访了我国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专家谢光选组织实施发射我国 颗返回式科学探测卫星惊心动魄的难忘经历。谢老精神矍铄、神采飞扬地讲述着久久难忘的岁月:

“我来过东风航天城无数次。昨天,再一次登上北京至鼎新的飞机,透过舷窗,俯瞰祖国西部大漠戈壁,一片神奇的绿洲映人眼帘,多么熟悉的热土啊!

这里是我国建设最早、规模 的火箭发射场,这里是我*牵梦绕的地方。每当大漠深处传出火箭发射、卫星升空喜讯的时刻,我为之振奋,引以为豪。这次来到东风航天城,思绪万千,往事历历在目。

40年前,我 次踏进戈壁深处,黑河岸边,仅有两间土坯房子。官兵一起拉帐篷,搭地窝,在茫茫戈壁滩上,勘察选点”。

谢老诙谐地说:“我是一个没喝过一天‘洋墨水’的‘土豹子’。”

笔者十分钦佩地说:“您从 枚导弹,到自主设计的运载火箭,主持的每次火箭发射,总是 一个离开发射场,把中国学者勤奋务实工作作风发挥得淋漓尽致,‘豹子’不土,威武霸气”。

谢老接着讲述:“我始终把钱学森的教诲始终牢记在心:‘为了适应我国国防事业的需要,要不断学习导弹和火箭知识。也要多读哲学书,讲究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才能使导弹和火箭的研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不补课、不勤学,就干不好航天工作’。我开始以《导弹设计原理》为索引,自学了陀螺力学、控制论、统计力学、微机应用等知识,还养成了5点晨起学习的习惯,并一直坚持了60年。

年11月5日, 颗返回式卫星和“长征2号”运载火箭在这里进行首次发射试验。火箭点火正常,但起飞6秒钟后,即出现了越来越大的俯仰摆动,失去平衡。20秒时,安全自毀系统启动,弹毁星亡,残骸掉到厕所顶上。大家跑出地下室,只看见戈壁滩上一片火海,我们整个脑子一片空白,心疼得哭了。李福泽司令员看见大家情绪低落,就大声喊:‘谢光选,你过来,赔我一个厕所。’我说:‘司令,您赔我一发导弹。’李司令员的玩笑话把大家逗乐了,心情宽慰了许多。

紧接着技术人员认真查找故障原因,在寒风凛冽的戈壁滩上一寸一寸地找火箭的残骸,把所有的螺丝钉、小铜块、小线头一点点收集起来,查找事故原因。

原因很快找到,是一小段导线,属于火箭控制系统的,表皮完好,可里面的铜丝有裂痕,在火箭发射时受到剧烈震动断开了,导致了首次发射试验的失败,这个教训太深刻了”。

讲述过程中,谢老问笔者:“你见过李福泽司令员吗?”笔者说:“年5月29日,李福泽司令员参加聂荣臻元帅骨灰安葬仪式。他走到孙继先中将墓碑前告诉时任发射中心主任,旁边这块空地留给我”。此时此刻,谢老潸然泪下,告诉笔者:“李福泽司令员是个了不起的开国将*,始终呈现出粗犷豪迈之气。如今,他也永远地回到了东风航天城”。

“我们查找出‘长征2号’二级火箭因一根导线拉断而导致首飞实验失败的原因后,就狠抓质量,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严格的质量管理系统。随后,我受命负责组织第二次发射,采取了5项技术改进措施,纠正和补救了设计缺陷。如用冗余技术提高了火箭设计的可靠性,并根据导弹研制时逢恶劣环境,针对产品质量差的现状,进一步强化了测试检查工作,及时更换了箭上‘不放心’的仪器设备达数十台。

经过一年艰苦细致的工作,年11月26日,搭载 颗返回式卫星的火箭再次矗立在发射台上。这一次没有让大家失望,点火8分钟后,星箭成功分离,大家发出了久违的欢呼声, 颗返回式卫星终于被送上了天并成功返回了地面。至此,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现在,我国已发射了17颗返回式卫星。从卫星拍到的照片,进行放大,可找到去南苑的路。

下午,我们去了刚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看到东风航天城的变化,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从这里,不久的将来,载人飞船上天,首战必胜,实现 、世界第三的美好愿望。中国航天员登上太空,就真正建成了里程碑”。

采访结束,笔者拿出《长征一号发射东方红卫星发射25周年纪念封》请谢老签名,他高兴地说:“你还追星呀,带你去另外四个房间,请四位航天专家都签上名字”。

五位航天专家是:

1.任新民,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 导弹和火箭技术专家。航天事业五十年 荣誉奖获得者,“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四老”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2.梁思礼,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航天CAD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3.庄逢甘,中国航天空气动力学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4.谢光选,时任导弹核武器技术协调组长,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5.崔国良,固体火箭推进剂与发动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至今,每次翻看纪念封,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浩瀚星空,“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酒星在天——李白》。

永远怀念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颗星。

几十年来,我国基本上以每年一颗的速度发射返回式卫星,在返回式卫星的基础上,神舟载人飞船不仅能将中国航天员送到太空,并能将他们安全带回地球,嫦娥五号不仅到了月球,还带回了“土特产”。这其中凝聚着一代代航天科研人员的付出,体现了中国科研人员艰苦奋斗,面对困难不屈服,勇于进取的精神。

为国铸剑,虽逝犹生,告慰英灵: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四号,中国航天员已有14名、23人次圆梦太空。

致敬,缅怀!

作者简介:冯作平,乌鲁木齐市人,年12月入伍到东风航天城工作,年9月回到地方工作。先后在《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甘肃日报》《丰融春秋》等80多种报刊媒体发表文章和照片多篇(幅)。其中,《铺向太空的航天之路》(报告文学)获得(甘肃日报)征文一等奖;《大漠的女儿》获得(工人日报)好稿二等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ia.com/nrsd/12199.html


冀ICP备19029570号-13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