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墓碑上的称呼你读懂几个?故、显、考、妣是什么意思?
我们去凭吊英烈和历史名人和自己先辈的时候,经常会伫立在他们的墓碑面前行礼致敬,表达哀思,但是你留意过墓碑上他们的称呼吗?
这些墓碑上,称呼各不相同,有故、有显、有考,也有妣,你能读懂它们的意思吗?
中国封建社会是个等级社会,百姓和皇帝的连死去的叫法都不一样,平民的去世叫死、卒;而皇帝的死叫崩、宾天,皇后的死叫薨逝。
到了清朝,满族人对汉族的这些用法不求甚解,用的时候较为随意,把皇后的死也叫做崩,比如光绪元年二月二十日,同治帝去世第75天,皇后阿鲁特氏也随之而去,《清实录》记载:寅时,嘉顺皇后崩于储秀宫。
而较为靠前的《清实录》,记载皇后去世的时候,用语还比较规范。比如嘉庆二年,仁宗孝淑睿皇后去世时,《清实录》这样记载:为皇后于本月初七日未时薨逝,于奉移前皇帝穿素服七日,辍朝五日。
但无论如何,崩和薨逝是皇帝和皇后的专属词汇,百姓就是吃了豹子胆,也不敢擅自使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即使是普通平民百姓,下葬的时候,竖起的墓碑上刻什么字,也不是随随便便,随心所欲,也是有规矩,有章程,不能越雷池一步的。如果真的乱来,张冠李戴了,词不达意了,就会闹出笑话,就会贻笑大方。
我们在凭吊古人或者英烈以及自己的先辈的时候,在墓碑上看到的故、显、考、妣等都是这种规矩的显示。那么,这些字又分别表明什么意思?
故是一种尊重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灾难,婴儿出生第一次发出声音为什么啼哭,就是因为生是痛苦的,死更是叫人难以承受。
因此我们的祖先非常看重生死,中国有个成语叫逝者为大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大家对生命的敬畏。
因此在亲人离世的时候,祖先不辞辛劳,根据死者身份不同,研究出不同的词汇,来进行不同的表述。如崩、故、薨、卒、宾天、不禄、离去、仙逝等。
了解这些后,不得不惊叹我们的祖先不但勤劳而且智慧,全世界各个民族都难以相比。
中国有食文化,有酒文化,还有死亡文化叫人叹为观止。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的礼仪也是绝无仅有的,这充分说明我们是对生命的尊重,对逝者的尊重。
所以,人不在了,不能直接用死,那是对毫不相干的人才那样说,有点冷漠,会伤害其家属,为社交或者撰文之大忌。
那么对于跟自己关系密切的人该怎么称呼,最合适的一个字就是故。
在我们清明节上坟的时候,或者在文章中,看到最多的就是这个字,比如已故总统某某、已故科学家XXX、故考、故妣等。
这就是说,故与死的含义完全相同,但是两个字给人的感受却大相径庭。前者比较婉转,后者比较直白;前者表示出对逝者的一种尊重;而后者则有点冷若冰霜,没有人情味。
医院的病故通知书中以及刑事判决书中,都是用死或者死亡来表述。
显是一种敬仰
《辞海》对显的解释是这样的:一是有声望有权势地位的,如身份尊贵、地位显赫。比如《孟子·离娄下》: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再比如王充《论衡·自纪》:世能知善,虽贱犹显。
显在碑文中应用的时候,则是以形容词出现,它修饰的对象是考和妣。比如《尚书·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
中国是个有人人情味的社会,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家庭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基本的生活单位,而在古代它还是生产单位。
我们的农耕社会,就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组成,每个村落都有几个家族,每个家族的年长者,辈分,以及学识渊博者,事业有成做了高官者,都是家族之中的德高望重者,可以有资格在去世之后,在墓碑上享受显的待遇。
但是到了新时代,有的人为了图省事,就把墓碑上写了先考、先妣。有的是死者身份不是那么尊贵,不想用先字;有的则是显、先不分。
但实际上,一个姓氏中,只有族长和当大官的人有资格称显,多数人不会把自己逝去父母称为显。
但后代给自己祖父、曾祖父立碑的时候,是可以用显的,之所以不用,是因为他们不懂这个字的含义和用法。
不管用不用,显是个书面语言,先则是书面和口语两用。
也就是说显只能用在墓碑上,先则可以用在墓碑上,也可以用在口语和书信中。
比如说古人谈及自己去世的父母时,经常说先父如何如何,但是从不说显父怎样,那样的话就会闹笑话。
但是皇帝是天子,他们任性,对大臣说自己失去的父亲的时候,可以使用皇考这个词;如果要是昭告天下的圣旨,他们就会使用显皇、皇显等词来称呼自己的父亲,以表示先皇帝的英明、伟大。
考和妣
古代称已死的父母。父死后称考,母死后称妣。
战国末年专门研究亲属关系和称谓的著作《尔雅.释亲》中已经记述道:父曰考,母曰妣…,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父母称谓的记载。
由上可以得知,在春秋战国时代,考和妣就是说父亲和母亲的。那个时候,没有爸爸妈妈这个称呼,而是张口就喊考妣。
不过随着历史发展,时代进步,生着的父母,跟去世的父母慢慢区分开来。
具体来说,父亲称呼越来越多:比如在直呼或者在别人面前谈到自己父亲的时候,有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家父、家严等这么多称呼。
直呼母亲,或者对别人说起自己母亲的时候,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母、家慈。
总而言之,再也没有必要说考妣是专指逝去的父母。
西汉戴圣的著作《礼记·曲礼下》:对此有权威记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也就是说,西汉的时候,考妣就成为逝去父母的专用词。
大概从西汉时起,考妣就不再是健在父母的称呼,只有不在人世的父亲才能成为考,去世的母亲则称为妣。我们一定要弄明白,以免弄笑话。不过考妣只能出现在坟墓这些特定的场合,书信和文章中一般说先父、先母就可以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ia.com/nrly/16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