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子

杂谈牛年的希翼


文/蓝月光早些年,村庄里有养牛的。几根木柱搭成草棚,里面有木栅栏,有槽盆。木栅栏磨得光光的,石槽也磨得滑溜溜。并排有三两头牛。一叫,哞哞,沉郁低昂,声动整个小村。伴着毛驴高亢的呜哇、呜哇,小村就搅成了一锅粥。牛的房子就是牛棚(我们这里叫牛屋)。牛棚是很多乡下孩子的记忆。冬日清冷的夜晚,处处黑沉沉的,哪里有点温暖的桔黄灯光,还有老人笑声,这就是牛棚。牛棚是村人聊天的好地方。老牛摇着尾巴,在轻轻嚼草。小牛犊偎了母亲,眼珠子像两颗褐琉璃珠,闪闪发光。季羡林先生就有《牛棚杂忆》。牛棚很暖和,里面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味道。那是混合了牛的体味、草料味还有牛粪味、汗烟味的特殊味道。这种味道,根深蒂固就嵌入了家乡,还有乡愁的思念。牛是老实憨厚的,它吃苦耐劳,从不偷奸耍滑。小学有一个老师,高高瘦瘦,讲课嗓门特别大,孩子们一淘气,他面孔胀得通红,就转身在黑板上奋笔:“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那时是傍晚,斜晖如金,涂抹在南向的教室窗棂之上。现在想起来,他就是一头高高瘦瘦的老牛。牛作为家畜,相伴人类的历史可谓久矣。有学者认为,牛在新石器时代开始驯化。中国黄牛的祖先原牛的化石材料也在南北许多地方发现。大同博物馆陈列的原牛头骨,经鉴定已有7万年。安徽省博物馆保存的长约1米余的骨心,是在淮北地区更新世晚期地层中发掘到的。此外,在东北的榆树县也发掘到原牛的化石和万年前牛的野生种遗骨。说明早在那个蛮荒时期,中华大地养牛已经很普遍了。牛与春天关系密切。唐代诗人元稹《生春》诗:“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先“鞭”而后“争”,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风俗的组成部分。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周礼·月令》记载:“出土牛以送寒气。”后来一直保留下来,但改在春天,唐、宋两代最兴盛,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康熙《济南府志·岁时》记载:“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作五辛盘,俗名春盘,饮春酒,簪春花。里人、行户扮为渔樵耕诸戏剧,结彩为春楼,而市衢小儿,着彩衣,戴鬼面,往来跳舞,亦古人乡傩之遗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为小春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一年之计在于春。鞭春牛的意义,在于送寒气,促春耕,用鞭催春牛奋发,提醒人们,从春节的慵懒中走出,振奋精神,开始新一年的劳作。因为牛的特殊地位,一般是不能捕杀的,以前如果杀耕牛,是大罪。史书上有很多因为杀耕牛被判刑的案例。牛通灵,牛会流泪。我们村有家人家屠牛,一天傍晚,我去他家,见桩上拴着个牛。牛眼里噙满了泪水,在夜色中孤独地立着。惶惶无助,十分可怜。那一幕,我永远忘不了。信主的姥姥经常说,牛肉不能吃,牛就不是吃的东西。我明白她的意思:牛是人的伙计,人的朋友。人对这样忠厚的伙计是要讲一点仁慈的。我见过杀牛,是很残忍的。屠夫拿了木棒,围了拴在桩上的牛,转一圈又一圈,然后绕到牛背后,冷不丁一棒下去,把牛打晕了。然后赶快剖杀。从前胸一刀下去,牛血喷溅,像暗夜的玫瑰。牛不像猪,至死也不叫,只是默默流泪。煮牛肉是很香的,小村有户人家常常大锅里煮牛肉。老汤几十年了,换锅不换汤,黏稠如黑漆。放学了,切些干馍片在油锅里浸一下,特别香,又带着些牛肉的碎屑,一口下去,回味无穷,自诩为“天下第一美食”。牛是勤勉的,不惜力气,也听话,一般不发脾气,但老牛发起脾气会很怕人,那可真是天不怕地不怕。“牛脾气”一词就由此而来。曾听过一个故事,一条耕牛,抵死了一头夜间窜入村里的豹子(牛和豹子同归于尽)。牛,就要有点脾气,老温顺怎么得了。人赋予了牛美好的寓意。它象征着希望,象征着豪气和冲劲。如“牛气冲天”“很牛”“牛市”“拓荒牛”“老黄牛”。牛还意味着付出与奉献,鲁迅先生就自喻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不觉又是牛年,愿一切美好都如期所愿,有“牛牛”的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ia.com/nrjn/15542.html


冀ICP备19029570号-13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