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子

保护与发展实现共赢贵州佛顶山探访记


新华社贵阳1月4日电(记者刘智强)寒风瑟瑟的冬日,贵州佛顶山依然苍翠欲滴。游走其中,只见山势巍峨连绵,溪谷蜿蜒密布,宛然一幅壮丽秀美的生态画卷。记者初次探访,亲身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与发展实现共赢”的美好图景。

行至佛顶山自然保护区内,记者在石阡县坪山乡佛顶山村尧上组广场上,看到一处巨大的“神鹰”雕像。附近群众说,“神鹰”是仡佬族人的精神“图腾”。

图为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年4月25日摄)。(受访者供图)

敬畏自然的传统,让当地人养成了爱鸟护鸟的习惯。

佛顶山村*支部副书记李以强从小在尧上组长大,在他的童年记忆里,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家家户户都会多做一些*水粑,然后粘在树干上,供鸟儿前来啄食。

风雨桥旁、小溪边,晌午时分,71岁的村民董维国蹲坐着晒太阳,他抬起胳膊用手指了指眼前的山,感慨自己几十年的时光都在这片山林中巡护。

图为贵州省石阡县坪山乡佛顶山村尧上组广场上的“神鹰”雕像(年12月28日摄)。(受访者供图)

“老传统”与新理念在这里“不谋而和”。

“不许乱砍树、不能随意打猎,山上的一草一木都要保护……”董维国说,当了几十年的生态护林员,保护生态的信念在他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近年来,他亲眼见证山间草木变得越发葱郁,动物种类变得越来越丰富,“羚羊、豹子……不少动物我在巡护时都碰到过。我们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反哺我们。”董维国说。

图为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年4月25日摄)。(受访者供图)

资料显示,佛顶山自然保护区内动植物种类逐年递增,现已查明保护区分布有植物种,已鉴定命名的脊椎动物和昆虫多达种。

佛顶山于年被划为县级自然保护区,年5月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佛顶山的发展与生态不断优化的过程,正是“两山理论”在当地生动实践的结果。

融入自然是一种发展模式,也是当地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

46岁的郑洪芬沿街摆摊,将自己手工制作的土特产卖给游客。“藤茶、干笋、干南瓜叶,还有用糯米、*豆、红糖制作的*水粑。”郑洪芬说,单是*水粑每年就能卖4到5万元。

“我在做捆绑*水粑用的稻谷杆。”坐在自家门前,村民李治林一边忙着劳作,一边笑着向记者打招呼。

图为贵州省石阡县坪山乡佛顶山村村民李治林正在修剪稻谷秆(年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刘智强摄

李治林拿出手机、翻开通话记录,“瞧瞧,以前来过的游客还经常联系我买*水粑,有浙江的,还有广东的”。

距离李治林家不到米的农家客栈“江心岛”,常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而客栈老板娘甘苹和她的老公过去长期在深圳务工。

记者到访时,甘苹正忙着给游客准备晚上的饭菜。“依山傍水、空气清新,还是家乡好,所以选择回来搞生态旅游。”甘苹说,她家的客栈一共有3个单间、4个标间,旺季时供不应求,返乡后的这几年,不仅赚到了钱,生活也更自由了。

李以强说,目前,佛顶山村已有40多家民宿和农家乐,每年卖出至少万个*水粑,统一售价为每个1元,仅此一项就给当地村民带来万元的销售收入。

图为贵州省石阡县坪山乡佛顶山村尧上组的民宿(年12月28日摄)。(受访者供图)

年5月,佛顶山自然教育中心成立,一种以体验为主的自然教育方式在佛顶山徐徐开展,给前来的游客,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了更丰富的旅游和学习体验,同时也更好地撬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贵州石阡佛顶山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松对此充满信心,他说佛顶山发展的愿景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在保护和利用好良好生态资源的同时,带动一方百姓发展,让保护与发展实现共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ia.com/nrjn/12648.html


冀ICP备19029570号-13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