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子

你们去素质教育吧,我只想考清华


李镇西是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这是李老师最近的一篇演讲稿。作为一所公立重点学校的校长,李老师的教育理念却和“刷题应试”背道而驰,他的立场异常坚定:“人是教育的 价值”。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人是教育的 价值。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今年,是这位教育家的百年诞辰,我重读他的书,读到这句话:“人是 价值。”但人在这儿不是抽象的,苏霍姆林斯基是在谈教育的时候说的这句话。所以,这里的“人”特指儿童,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儿童。所以这句话可以表述成“儿童是教育的 价值”。

如果我们承认“儿童是教育的 价值”,那就意味着教育要

尊重儿童的天性

尊重儿童的尊严

尊重儿童的视角

尊重儿童的个性

尊重儿童的需要

尊重儿童的精神世界

尊重儿童的发展潜力

尊重儿童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而这一切都指向儿童的幸福!

教育,说到底是要给人幸福。但我们很多教育者往往对学生说:“你们现在辛苦,是为了将来的幸福。”家长也爱这样对孩子讲。好像儿童这段经历是为未来做准备的。可无论陶行知还是苏霍姆林斯基都认为,童年有着独立价值,本身应该是幸福的。

但是我们现在的孩子幸福吗?

12年的中小学教育

分数是 价值,而非人是 价值

大家看一个场面。每年高三学生在高考结束以后,几乎——不敢 地说“全部”——都要做一件事:撕书!校园里雪片纷飞,那是学生们撕碎的书页。

他们在欢呼,很开心,而这开心的背后,是对一段岁月的诅咒:“终于结束了!”不用再考试了了,不用再补课了,不用再排名了,不用再熬夜赶作业了……

可是想一想,退回到12年之前,同样是这批学生,他们要去小学报名的那天晚上,该是怎样的兴奋,怎样的憧憬?

在座有许多比较年轻的老师,也许你的孩子今年刚入一年级,你们的孩子是不是很兴奋?小书包放在枕头边睡不着觉,因为明天要读书了呀!第二天早晨起来,挺着小胸脯说:上学去!

可为什么12年后,他们曾经在12年前憧憬的时光,12年后却成了他们诅咒的岁月?当年他们背着小书包上学的时候不会想到12年后他们会如此仇恨读书——把书撕碎,因为他们不知道伴随他们学习的,竟然是这样的生活——

大家看这张照片。这是我几年前偶然在成都市路公交车上拍到的。这孩子晚上6:20了才放学,回家路上坐公交车还得赶作业,那天作业肯定很多,等回家吃了饭再做,怕是来不及的。在这儿,分数是 价值,而非人是 价值。所以当这一切结束的时候他们怎么不欢呼呢?

在这儿,分数是 价值,而非人是 价值。所以当这一切结束的时候他们怎么不欢呼呢?

可怕的是,他们很多人,包括家长,已经渐渐习惯于这样的生活了。前段时间网上有两句话很是流行。

一句话是学生说的:“你们去素质教育吧,我只想考清华。”

他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能考上清华,把素质教育与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对立起来。

现在很多人明目张胆地反对素质教育——前些年还没有这种情况,最近几年有人公开撰文反对素质教育,包括一些教育行*部门的领导,公开反对,理由之一就是如果搞素质教育,贫寒子弟就无法跳龙门,他们就不可能有翻身之日。

这是什么逻辑?

还有一句话是前段时间被追捧的一篇文章的标题:“孩子,希望你遇到一位手握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

我明白这位家长要表达的意思,大概是希望孩子遇到一位既严格要求又充满爱心的老师。

可是,什么是“戒尺”?这是过去私塾先生专门用来打学生手板心的木板。我就搞不懂,现在为什么很多老师那么迷恋于体罚,还振振有词。

这两句话,都表明不少人甘于做应试教育的奴隶。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培养“物”的,而不是培养人。什么“物”?知识的容器、学习的工具、考试的机器!在这里,凸显的是知识,是分数,而人的价值泯灭了。

所以,当不再有“戒尺”的时候,不再有考试的时候,不再有分数排名的时候,这些学生怎么不开心呢?

漫长的12年当中,人失落了。当丰富多彩的、色彩斑斓的教育内涵只剩下两个字——刷题,教育就不存在了。

我经常在想,不管我们宣传的教育改革成果多么辉煌,不管我们宣传的课程改革多么硕果累累,或者学校的这样“创新”那样“突破”,只要我们的学生睡眠得不到满足、体质在下降、近视在增加,我们的教育改革就黯然失色!因为“人是 价值”,而不是分数,不是硬件。

于是,便有了钱学森教授在温家宝总理面前那一句 的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注意,这里说的是“总是”,也就是说不是短时期内,而是很长时间。

钱学森

在有一年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上, 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钱颖一把这句话改成:“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的人?”

对,这样问才完整而准确,因为我们的教育首先是培养“人”,其次才是“人才”。什么叫人才?就是拥有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人才是被人用的,具有工具属性。

如果我们只盯住培养“人才”,而忽略培养完整的人,那么钱理群授所说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将源源不断。

很难说芮成钢不是人才——作为安徽的文科状元的他,相貌俊朗,谈吐不凡,学识也算渊博,见多识广,他不是某个方面某个领域的“人才”吗?否则怎么可能成为央视 主持人?但是他绝不是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应该是“人”的价值高于一切,而不是“才”的价值高于一切。而有了杰出的人,自然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

芮成钢

教育中,人的价值高于一切。就算是似乎很客观很理性的数理化教学,也不可能是纯粹的知识传授……不是培养专门的数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当然也可能个别学生走这条路,但对多数学生而言,更多的是通过学习,培养对科学的信念,对真理的追求,对知识的热爱,还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攻克难题的喜悦……

这就是“人文”。

尽管学科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技能,但这无法抹煞教学过程中应有的人格引领、心灵感染、智慧启迪等人文色彩。教育承载着“价值”,凝聚着“精神”,体现着“人性”……岂能只是冷冰冰的知识?

看看现在有的学校,现在的课堂,是不是人越来越失落?更多的是堆积知识,是比拼分数。离开了人与人的精神相遇和心灵拥抱,就没有教育。

来比较一下医生和教师的工作。医生面对病人,必须保持冷静,保持理性,不能过于感情化,否则会影响他对病人病情的分析和判断;但教师相反,面对学生他必须充满感情,投入感情,在精神上融入学生之中,唯有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教育和教学。

因为教育,更多







































北京儿童医院看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个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ia.com/nrjj/2995.html


冀ICP备19029570号-13

当前时间: